彝族三胡

简介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彝族三胡: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三弦。琴弓略粗、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云南彝族的两大支系“撒尼”与“阿细”人的民间乐舞“阿细跳月”常用此乐器演奏。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演奏时,奏者多用一条细绳拴住琴头与琴尾,系于胸前纽扣上,将琴筒置于腰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阿细人嘿胡定弦由里至外为(g1、C2、C1),中弦音高,外弦音低,里弦音居中;撒尼人嘞胡定弦为(g1、c1、c2),外弦音高,中弦音低。
三胡因马尾分开两股,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因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灵巧的分弓,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旋律多变,音响丰富、甘润。
结构彝族三胡外形与汉族地区的京胡相似,但琴体较为长大,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弦马、琴弦和琴弓构成,全长85 厘米左右。
彝族三胡外形与汉族地区的京胡相似,但琴体较为长大,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弦马、琴弦和琴弓构成,全长85 厘米左右。
琴杆为圆柱形,用竹或木制成,用竹材制作时,多采用6 节紫竹、枯竹或白竹。木制琴杆以红木等质硬者为佳。琴头平顶、无饰。
琴筒是圆筒状,竹或木制,竹制者多用较粗大的毛竹筒;木制者选材与琴杆相同。筒前口蒙蛇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口为开放式,不加音窗。
琴杆上端设3 个黄杨木制的弦轴,其装置方向与琴筒呈平行。
千斤用丝弦制作,将琴弦拢聚于琴杆上部,它是发音弦段的一个固定点。
弦马竹制,支于琴筒皮面中央,是发音弦段的另一个固定点。张丝弦或钢丝弦3条。
琴弓较为短小,弓杆用细竹制作,拴以两股马尾而成,分别插于3 条琴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