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大鼓
傣族大鼓: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
早在5O0多年前,傣族民间就有这种大鼓了。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如今,它是傣族传统民间舞蹈“嘎光弄”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
傣族大鼓用当地生长的梧桐树、芒果树或椿树掏空制成,鼓身长80厘米左右,外形与水缸相似,两端一头大、一头小,两面都蒙以牛皮、鹿皮或其他兽皮。大的一端鼓面直径约50厘米,小的一端直径25厘米左右。两面的鼓皮用牛皮条勒紧,并可调节其松紧。鼓的内部结构特殊,掏成中间可以互通的两个鼓腔,故能产生良好的音响共鸣效果,有着较长的余音。鼓身一侧还开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孔。当鼓皮受潮松塌时,便可由此灌酒而入,润湿鼓皮,待酒挥发以后,鼓皮就会自然绷紧。
演奏大鼓时,傣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鼓两端拴系背带,挎于左肩上。左手掌拍击小的一端鼓面,发出较高的音;右手执一粗大木制鼓棰,敲击大的一端鼓面,发出较低的音。也可将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鼓架上敲击。演奏者边敲过舞,音响宏亮,撼人心魄。由于鼓两端所发音高不同,再加之节奏的多变,鼓声时重时轻,音色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