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
词语·三加拼音:sān jiā
解释:(1).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礼记·冠义》:“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郑玄 注:“冠者,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十五,冠而见其父, 彦之 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勗,以庇尔躬。’”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礼毕,当命字,仪典甚盛。”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然则,不必三加,而未始不冠;不必六礼,而未始不婚。”
解释:(2).指三次加兵。《左传·定公九年》:“﹝ 阳虎 ﹞奔 齐 ,请师以伐 鲁 ,曰:‘三加必取之。’” 杜预 注:“三加兵於 鲁 。”
中药材·三加【别名】白簕、白簕花、白簕根、白刺根、三叶五加、刺三加、刺三甲、苦刺根、簕钩菜
【来源】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三加 Acanthopanan trifoliatus (L.) Merr.,以根、叶或全株入药。根及全株四季可采,晒干备用;叶夏秋采,鲜用或阴干用。
【源形态】攀援灌木,高1~7米。树皮灰白色;小枝有白色皮孔。茎枝、叶柄及叶主脉常有小钩刺。叶互生,有长柄,掌状复叶由3片小叶组成,故命三加;小叶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圆钝形,稍偏斜,边缘有疏钝粗齿或锯齿。秋季开黄绿色小花,伞形花序集成顶生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小梗长短不齐;萼边缘有5齿,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3,基部合生至中部分离。果扁球形,熟时黑色。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各省区。
【功能主治】苦、涩、凉。
【用法用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用于黄疸,肠炎,胃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肿毒,湿疹。
【注意】 1~2两;外用适量,鲜根,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