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沟镇

1、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汤沟镇乡镇简介
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周边6个乡镇方圆5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北接铜安公路,汤谋路穿境而过,与贵池、铜陵隔江相望。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6.2万,为枞阳第一大镇。该镇曾为湖东县治。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中心建制镇。
汤沟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现全镇已有1所完中4级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私立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和21所乡村卫生诊所,1所影剧院,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该镇人文景观优美,清时有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夕照,八景闻名遐迩。
经济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2001年和2002年,该镇在全县目标岗位责任制综合考核评比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城镇建设单项考核居全县首位,参加市“宜城杯”竞赛荣获第二名。2002年,全镇人均收入2080元,其中镇区居民人均收入2850元;全镇楼房率已达96%,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平方米,全镇自来水通水率达97%,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程控电话用户5800多户,移动电话3900余部,城镇化水平达到31%。按照商贸型城镇定位模式,汤沟镇确立“建镇兴工,建镇强农,建镇活商,建镇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城镇建设为龙头,近几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0多项,镇区的道路、供水、电力、通讯、房屋、市场等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历史名镇已展示现代风貌。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500多个,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6个。现已形成五大支柱产业:(1)以豆制品、调味品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业,“汤沟牌”豆制系列产品已声名远播,产品畅销省内外;(2)以仲明武石棉瓦、“振翔”防盗门、PVC管及陈洲建筑公司为主体的建筑建材工业;(3)以“英凯”牌小型机动车、电机泵为主的机械制造工业;(4)以休闲娱乐餐饮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5)以特种不产养殖和蔬菜、棉花种植业为主的特色农业。2002年,该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14亿元,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92.3%,完成增加值1.35亿元,企业新增固定资产600多万元,年工商税费56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年来重点开发利用低产田低效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在特色、规模、档次上下功夫。目前,全镇已在陈洲圩、大新圩等周边地区发展水产6500余亩,全镇从事水产养殖人员1000多人,养殖珍珠800多万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有60多户,有些大户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在祖居、陈公、跃进已建立三个蔬菜发展基地,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
2、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镇
汤沟镇位于岫岩县东北部,东与风城市鸡冠山交界,西与黄花甸镇、石庙镇毗邻,南与朝阳乡、黄花甸镇接壤,北与凤城市青城镇相连。全镇横向25公里,纵向10公里,总面积207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汤沟村,距岫岩镇62公里。辖东兴、红塔、老爷庙、汤沟、古石、清凉、马阳、前边、后边9个行政村,100个村民组,4829户,总人口16138人。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中部平坦开阔,四周崇山峻岭环绕。青凉山绵亘东南部,是国家A级风景区,辽宁省自然生态保护区,主峰帽盔山滑稽戏拔1141.5米,是岫岩境内最高峰,也是辽南地区第一高峰。大青河发源于帽盔山,纵横全境,境内流长28公里,至黄花甸镇青河口江入哨子河。汤沟镇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雨水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常有山洪、泥石流爆发,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为150天左右。部分地常有风、雹袭击。
畜牧业以生猪、黄牛、绒山羊为主。2005年,全镇生猪饲养量28840头,黄牛饲养量8164头,绒山羊饲养量20874头禽略有下降,饲养量达57万只。
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5亿元,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工业总产值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汤沟镇现有耕地1927公顷,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冷棚甜瓜、烟叶、露地蔬菜和各种中草药为主。镇内耕地沿河西岸,土质肥沃,其余多属沙地或粘土地,抗洪抗旱能力差。全镇有林地面积14000公顷。其中天然林980公顷,人工林1302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0万元立方米。汤沟镇有柞蚕540把,产量340吨。
3、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汤沟镇汤沟镇位于无为县东部,滨临长江,无为通江大道、军二路(无为大堤)穿镇而过,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水域面积14400亩,辖12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总人口6.4万人,是农业乡镇。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3.86亿元,财政收入1127万元,地税入库税金105万元,国税入库税金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
汤沟隶属无为县,其建制沿革相当悠久。建国后,汤沟镇行政建制数次调整。1992年以前,汤沟镇为汤沟区。1988年汤沟区辖汤沟镇和三汊河、马渡、雍南、水楼四个乡,57个行政村,845个村民小组。1992年2月16日撤区并乡,汤沟镇辖三汊河乡、马渡乡、,40个村,433个村民小组。1995年元月,三汊河乡、马渡乡从汤沟镇划出,成立新三汊河乡,辖25个行政村,2004年,三汊河乡辖17个行政村,382个村民小组。原汤沟镇2004年辖11个村,1个社区,179个村民小组。
2005年,无为县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三汊河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镇政府驻汤沟镇。
镇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备。以新街为中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境内陆路主干线有汤东路,汤马路,窑后路、汤三路等公路,县级公路通江大道穿镇而过;水路外有长江、裕溪河,内有农发河。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备,已实现村村通水泥或砂石路,村村覆盖镇建调频广播、户户通电(话),大部分农户家里通了自来水。原汤沟镇新街汇集了镇政府机关、公安、司法、税务、邮电、银行、工商、学校、新华书店等单位。群众来镇办事非常方便。新街还建有一座大型农贸市场,两条绿化带。文化娱乐设备也很完善,群众学习科技文化的氛围浓重。老街曾系新四军七师的后勤保障基地,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百货一条街”,素有“小上海”之称。
汤沟镇目前的主导产业仍为农业,近年来,该镇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产业,全镇发展优质棉基地和大棚蔬菜基地,培植了在全县首屈一指的特色葡萄基地。并加大对畜牧、水产业的投入力度,“波尔山羊”、“四川白鹅”年均产量均在数万只以上,螃蟹、河蚌、青虾等特种水产品正稳步发展,产品远销省内外。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认为好的环境就是经济建设的资本,只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才会得到更加成功的发展。几年来该镇不断加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法制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投资商及社会各界朋友的肯定,促进了该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汤沟镇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金外溢和经济辐射的进程中,抢抓机遇迎辐射,突出优势求发展,按照“以优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交通、区位和长江岸线资源优势,该镇从高规格、高标准设计并严格执行全镇总体规划入手,加快通江大道工业集中区、工业生活服务区和船舶工业园建设,以规模化、集约化推动产业集聚,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企业集群,逐步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稳步迈进。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涉及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大棚钢构、新型建材、船舶制造等多种行业。目前,“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一基本形成;上述三个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随着巢湖市发展沿江工业经济带和无为县打造滨江工业城市的新思路、新目标的确立,汤沟镇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一个前景广阔、充满朝气的新汤沟正崛起在无为的东大门!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总人口
23715
男
11964
女
11751
家庭户户数
732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3364
家庭户男
11726
家庭户女
11638
0-14岁(总)
6593
0-14岁男
3605
0-14岁女
2988
15-64岁(总)
14926
15-64岁男
7371
15-64岁女
7555
65岁及以上(总)
2196
65岁及以上男
988
65岁及以上女
120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2701
行政辖村冠军村[2]
三坝村
古圩村
光华村
姚王村
太平村
扁埂村
华滩村
黄旭村
观安村
河埂村
窑湾村
前进村
后堡村
福利村
4、江苏省连云港灌南县汤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汤沟镇沟湖密布,水甜土香,自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豪情风流,繁华无限。本镇道路通达,水陆交通便捷,是省级中心镇和江苏百家名镇之一。位于连云港市驰名中外的花果山水帘洞西南约60公里处、县境西北部。东、北与孟兴庄镇接壤,西与沭阳县李恒、沂涛两乡交界,南与李集乡和涟水县的杨口乡为邻。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33平方公里。据历史记载,汤沟是历史上的地震陷落地带,秦时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这里遂成一片汪洋。宋朝以前称“大三湖”,“硕获湖”,宋元时期将其东南改称“硕项湖”,西北改称“桑墟湖”。汤沟当时就形成于两湖交界之处。后因黄河多次改道入海,泥沙在此屯积,地势逐渐增高,遂使原来的大湖形成了湖洼相连、水陆相交的滨洼之地。所以,这里当年野草丛生,湖鱼聚集,燕莺争相在此栖息繁殖。故汤沟素有“燕莺窝”之美称。后称为汤家寨。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汤沟,原名汤家沟,又名汤沟。明时属淮安府海州管辖,清属海州沭阳县韩山镇。民国时,位于涟水、灌云、沭阳三县交界处,属沭阳县第五区。解放后划入灌云县曙红区,1958年成立灌南县时,划入白皂乡,1981年6月,由白皂、孟兴庄2公社西部部分大队析出,成立汤沟人民公社。1983年三月镇社分设时更名汤沟乡。1985年10月撤乡设镇。2009年,辖8个村民委员会、96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庄。全镇6397户,25322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0人,全镇人口均属汉族。以酿酒闻名,我国源远流长、誉满天下的传统名产、历史文化名酒——汤沟酒产于此。酿酒业是汤沟的的支柱产业,全国知名企业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坐落该镇。全市唯一重工业企业兴鑫钢材坐落在该镇,使汤沟镇初步形成了以酿酒、食品、包装材料、粮食饲料、建材产品等为主要支撑的工业主导型城镇格局,汤沟酒、桐杨木板材等产品畅销海内外。温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是连云港“泡桐之乡”、“意杨之乡”,“灌潮”牌大米、“锦同”牌辣椒被国家确定为绿色无公害食品。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猛,环境优美整洁,镇区古韵鲜明。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00元,同比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收入达到600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500元,全年转移劳动力将达到18000人。
【农业】 2008年,汤沟镇依托原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以韩国辣椒、林间套种中药材等为主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下尧高效农业示范园初步建成。投入200万元,完成2.8公里的水泥护坡,占地100亩的泥鳅养殖基地,经济效益良好,占地50亩的万头猪场和占地30亩的10万只草鸡养殖场正在建设之中。2008年无公害辣椒和番茄已创国家品牌,水稻千亩丰产方获市一等奖。汤沟镇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一降二补”、“一免三补”、农业保险等惠农举措,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共转移劳动力18000人,组织专业技术培训6200多人次,出国劳务160人,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