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大铜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东汉大铜鼓

铜鼓是一种民族历史文物,它系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一具铜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击部分,鼓身是共鸣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间多铸有悬挂用之耳。当前中外学界对铜鼓的研究着重其起源、类型、分布、年代、族属、纹饰、用途、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等。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以一千四百多面的铜鼓为基础,并据前提重点,作了全面对比研究后,暂将中国古代南方铜鼓分为八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以上八型中与此大铜鼓相关者是「北流型」,该型以广西北流县水桶庵的大铜鼓命名,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铸造和使用年代之上限是西汉晚期,下限至唐代;族属系汉代的乌浒人,晋南朝至隋的俚人。北流鼓的形制特征是

(一)体型硕大。

(二)鼓面大于鼓胸,部份鼓的边沿下折,形成垂檐。

(三)鼓身之胸腰间收缩曲度缓和并铸环耳或肩耳两对,腰足间以一道突棱分界。

(四)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凸起鼓面如一圆饼,芒道有六、八、十;鼓面多有立体蛙饰。

(五)鼓面和鼓身多以二或三条突起弦纹为一组分晕,晕圈内多布满精细的模印几何图案,常见者有云纹、雷纹、席纹或钱纹。、

此大铜鼓与北流型的特征大致相符,且可归入该型中期鼓,铸造年代约属东汉晚期。它的整体结构符合美学原理的黄金律标准值,深具完整性和合理性;亦使鼓身在外观上显现匀称、比例适度及谐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