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吕瑞英
工作中的 吕瑞英 老师

【越剧艺术家】

【●个人简介】姓名:吕瑞英[3]

籍贯:生于上海

出生年月:1933年1月19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廿四日)

艺术职称:国家一级演员

艺术流派:越剧[1][2]吕派(花旦)创始人

职务: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5~1988年曾任上海越剧院院长

【艺术人生】

吕瑞英
《沈园绝唱》影音封面 吕瑞英(右)饰唐蕙仙

1940年,入四友社(又称四季班)科班,拜男班艺人盖月棠为师,工花旦,学艺两年半。

1943年起,演出于杭、嘉、湖地区。

1945年,回到上海,先在小剧团唱头肩旦,后进红星、云华等大型越剧团唱三肩旦。

1949年,进入东山越艺社,唱三肩旦,后升为二肩旦。

1950年歇夏期间,与丁赛君联袂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崭露头角。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美称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

1951年夏,进入国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受到重点培养,并开始比较系统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学习,例如定期向朱传茗、张传芳、方传芸等“传字辈”昆曲老师学习身段;中文、历史、政治的高中课程;试唱、练耳、钢琴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等。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银心,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参加了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该片于1954年在国内外放映后,她扮演的银心,戏虽不多,却受到观众青睐,声誉鹊起。是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饰《打金枝》中的公主,获表演一等奖。

1955年,随中国越剧团赴民主德国和苏联演出时,并开始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受到国外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后被誉为“活红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扮演《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二堂放子》中的王桂英、《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等角色,都有出色的表演。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改行,在广东遂溪地方当了8年的的行政干部。

1978年,回到上海越剧院,成为一团(男女合演)的主要演员。主演了《十一郎》、《桃李梅》、《凄凉辽宫月》、《花中君子》等剧目。其中,《凄凉辽宫月》、《打金枝》、《三看御妹》等多部剧目,已分别由上海电视台、上海越剧院电视部等单位摄制成越剧电视剧。

1979年以后,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及记大功表彰。

1985年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9年起任上海越剧院顾问。

195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瑞英
《打金枝》范瑞娟饰郭暧 吕瑞英(右)饰公主

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

1990年,与范瑞娟、张桂凤等,携带《打金枝》等节目,随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演出。

1994年,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艺术家简介】吕瑞英,以《打金枝》、《西厢记》、《花中君子》、《穆桂英》、《凄凉辽宫月》、《三看御妹》、《桃李梅》、《十一郎》等诸多名剧誉满艺坛,在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众多性格、身份、命运、风貌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吕派”旦角艺术。

作为为数不多的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越剧流派之一,“吕派”艺术堪称为当代上海越剧艺术实践的结晶和缩影。其鲜明个性在于一改越剧偏重“哀怨”的风格,洋溢着清新明朗、昂扬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以比拟的时代感。

吕瑞英在表演与声腔的完美结合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在表演方面,她讲究人物刻画,以“一人千面”和自然贴切著称;在唱腔方面,她的造诣深厚,坚决从人物出发,以作曲家式的思维和追求坚持“一戏一腔”,广采博引,其流派音乐的丰满度独步越坛,在创造众多各各不同舞台形象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越剧的声腔艺术。

绚丽多姿的吕派艺术不仅塑造了一系列风采各异、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也孕育了一批活跃在当代越剧舞台的优秀旦角演员,其中不乏江浙沪三地主要剧团的主演演员,如陈辉玲、黄依群、孙智君、吴素英、张永梅、赵海英、周妤俊等,“吕派”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主要越剧流派之一。

【●流派传人】在众多的吕派后继者中,优秀演员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黄依群等。

【●艺术特色】她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

她的唱腔脱胎袁派,自具特色: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

嗓子音域较宽、音色甜美,行腔中运用“4”、“7”半音和切分音,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有“吕派”之称。

【●活动年表】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

吕瑞英
《打金枝》影音封面 吕瑞英(左)饰公主

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国越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

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

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1958年6月15日,农历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

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剧院演员赴川学习川剧

由上海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吴琛带队,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陈少春、史济华、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6月23日,农历庚子年五月三十日:上海越剧院招待拉丁美洲12个代表团

由中共上海市委主办,上海越剧院吕瑞英、陈少春、张桂凤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拉丁美洲12个兄弟党代表团。

1960年6月28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上海越剧院三团首演《金山战鼓》

上海越剧院三团在中国剧场首演《金山战鼓》。该剧由徐进编剧,朱铿、黄沙、陈少春导演,张桂凤、吕瑞英等主演。演出受到文艺界的好评。

1960年8月16日,农历庚子年闰六月廿四日:上海越剧院招待缅甸联邦文化友好艺术团

由上海市文化局主办,上海越剧院由张桂凤、吕瑞英、陈少春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缅甸联邦文化友好艺术团。

1960年9月1日,农历庚子年七月十一日:苏联鞑靼歌舞团访问上海越剧院

苏联鞑靼歌舞团的艺术家到上海越剧院访问,吕瑞英等青年演员向客人们表演了《别洞观景》、《风雪摆渡》、《情探》和《追鱼》等剧的片断节目。

1960年12月23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初六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

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61年1月26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

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吕瑞英
《穆桂英挂帅》影音封面 吕瑞英饰穆桂英

1961年9月8日,农历辛丑年七月廿九日:中国上海越剧团赴朝鲜访问演出

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农历辛丑年,下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受到接见

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3年1月22日,农历壬寅年十二月廿七日:上海越剧院演出《打金枝》招待尼泊尔国家副主席

由上海市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吕瑞英、张桂凤、陈少春等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尼泊尔国家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柯庆施市长、曹荻秋副市长陪同观剧。观后上台与演员合影。

1964年10月7日,农历甲辰年九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打金枝》和《母子会》招待越南总理范文同

由上海市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打金枝》(吕瑞英、陈少春等主演)和《母子会》(徐玉兰、周宝奎主演),在友谊电影院招待以范文同总理率领的越南党政代表团。

2005年9月24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廿一日,14时:越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VCD签售

《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并称为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剧目,深受戏迷喜爱,屡演不衰。为配合上海越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贺活动,中唱上海公司重新制作了拍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越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并出版发行了该节目的VCD。

9月24日下午2点,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吕瑞英、刘觉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六楼戏曲音像馆进行《西厢记》VCD的签名销售活动。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

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11月5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十五日:“我最喜欢的越剧名曲、越剧名票”评选活动揭晓

“我最喜欢的越剧名曲、越剧名票”评选活动在浙江横店影视城落下帷幕,30段越剧名曲、10位越剧名票揭晓。李锡年、徐萍、周莉娟等10人夺得“十佳越剧名票”称号,其余10人获得“名票风采奖”。30段越剧名曲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何文秀》等经典剧目,新编剧目中有《第一次亲密接触》、《啼笑因缘》、《舞台姐妹》等。越剧艺术家吕瑞英、吴兆芬、单仰萍等坐镇评委席,“越女争锋”金奖获得者张琳、李璐彦,银奖获得者裘丹莉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海外票友等到场献艺助兴。

吕瑞英
《凄凉辽宫月》影音封面 吕瑞英饰萧太后

2007年11月24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十五日,19时15分:2007山西省晋剧院经典剧目展演第一天

2007山西省晋剧院经典剧目展演本日上海艺海剧院举行。尚长荣、马博敏、李炳淑、袁雪芬、吕瑞英、曲润海等观看了演出并上台接见演员。

演出剧目:《打金枝》(陈红饰升平公主)

2008年1月17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初十日:“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成果发布会举办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举办“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成果发布会。参与该项目的老艺术家孟波、朱践耳、吕其明、黄准、马革顺、袁雪芬、吕瑞英、毕春芳等欣然赴会。

新文化运动以来,上海长期被视为中国文化领域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电影、音乐,都是名家、名作迭出,引领风气之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录“海派文化”成果的珍贵音像资料散落民间,即便是收藏于专业机构的音像资料,也往往因为载体、环境等原因,在长期的保存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在于珍贵资料的抢救以及永久性留存珍贵艺术档案;同时,这些珍贵艺术档案也将在艺术家许可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视听服务,以及面向专业人士提供学术研究与参考。

截至2007年12月,“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共计完成62人的“数字化作品加音视频口述历史”的文化名人名家档案系列。

【国民党陆军上将】吕瑞英(1890-1943)国民党陆军上将。浙江永康人。早年考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曾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入保定军官学校。历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旅长、陆军每六十九师师长、第六十一军军长、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12月病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