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

73P/Schwassmann-Wachmann 3 彗星

(彗星列表)

2006年4月18日的SW3彗星B核和G核

发现

发现者 阿诺·施瓦斯曼

发现日期 1930年5月2日

其他名称 1930 VI; 1979 VIII;

1990 VIII; 1994w

轨道资料A

历元 2006年3月6日

离心率(e) 0.693380

半主轴 (a) 3.063 AU

近日点(q) 0.939142 AU

远日点(Q) 5.18662 AU

公转周期 (P) 5.36 a

轨道倾角 (i) 11.3907°

上次通过近日点 2001年1月27日

下次通过近日点 2006年6月6日

本文记述一项新闻动态。

随事件进展,内容可能迅速变动并更新。

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73P/Schwassmann-Wachmann 3)是太阳系的一颗周期彗星,编号73P,现时已分裂成多块碎片。

这颗彗星最早于1930年5月2日由德国天文学家阿诺·施瓦斯曼(Arnold Schwassmann)和阿诺·阿瑟·瓦茨曼(Arno Arthur Wachmann)共同发现,当时它的公转周期不到5 1/3年,并每16年接近地球一次,其彗核直径约1,100米。

1995年,这颗彗星被发现分裂成五块大碎片并命名为73P-A到73P-E。至2006年,人们发现更多彗星碎片,得知这颗彗星正在持续分裂(截至5月10日观测统计,地面观测已记录得63颗碎片,分别为B,C,G,H,J~N,P~Z,AA~AZ,BA~BQ(T核和S核在5月11日后已观测不到,或已消失;加上未统计的总数可能达70个);根据5月18日的亮暗顺序,头三颗为B(5等)、C(6等),C核和B核的光度预计可达4~5等,其它的为14等或更暗不适普通观测;其中AM核由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RC16望远镜发现)。

B核相对于其他彗核活跃得多,4月20日的一次分裂被台湾鹿林天文台拍摄到,4月24~25日的持续分裂并突然增亮过程(8.3等→7.9等)被多家天文台甚至美国和日本的天文爱好者拍摄到(碎片并随著B核在后)。5月2日~4日曾有一次爆发并分裂被日本石垣岛天文台拍摄到;5月8日的一次爆发并增亮一个星等至9日的4.5等(越过C核亮度)被美国史密松天文台与密执安大学拍摄到;至11日观测已回落至比C核稍暗。

而在月初起,很多大望远镜包括哈勃望远镜、南欧天文台VLT望远镜、史匹哲太空望远镜与日本subaru望远镜、Swift X射线望远镜等皆已对彗星B拍照;B核详情请参考《善变的73P彗星B核》

这组彗星五月中旬经天鹅座、飞马座、双鱼座至鲸鱼座,并预计会于5月12日~17日分别接近地球,达1,200万公里(C核,0.079 AU),成为20年来最接近地球的彗星,但其距离仍不致于威胁到地球。此外在1930年它接近地球时,曾引发出现牧夫座流星群,其流星数目(ZHR值)达每分钟100颗。不过P. A. Wiegert等人认为这奇观再发生的机会并不大。

有估计在2022年这群彗星碎片将比2006年的一次更接近地球,但彗星轨道多变,要待天文学家在它们计算出各碎片的不同轨道方能知道答案。如彗星持续分裂,人们将不可能继续对它作轨道计算。

这样的彗星解体最终会如19世纪的比拉彗星般消失,导致这颗彗星分裂解体的说法不一,其中一个说法是它受到某种天体撞击,而另一个则是由热力造成的。过去有数颗彗星出现同样状况,其中较著名的有C/1999 S4在2000年7月至8月接近太阳时。

“彗核之旅”(CONTOUR)探测仪原定于2006年6月18日造访这颗彗星,但探测器不幸地在发射后损毁,以致不能飞越这颗彗星。

一名法国退役军人指彗星碎片将于5月25日撞击地球的大西洋,但至今并无确实证据,而NASA的预报轨道也未指出这些彗星碎块被地球吸引而撞击地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