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明
姓名:赵延明
性别:男
籍贯:辽宁省铁岭市
出生年月:1966年11月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职务:
从事学科领域:
一级学科:农学 二级学科:作物学 三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方向:(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2) 玉米遗传育种
荣誉称号和社会兼职:
一、个人简历1986.09-1990.07,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09-1993.07,沈阳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沈阳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3.07-2000.08,辽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0.09-2003.03,辽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04-2004.01,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4.02至今,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二、教学工作情况(一)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育种学原理、植物育种学III、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农作物育种各论
研究生课程:抗病育种、作物育种理论与实践
指导作物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4人。
(二)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作物育种学科研训练模式的探讨与实践,2008.06-2010.06,青岛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主持
《作物育种学》实践性教学课程新模式的构建与研究,2006.06-2080.06,青岛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参加
种子学,2008.06-2010.06,青岛农业大学B类课程建设,参加
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学实验独立设课的研究与探索,2009.06-2011.06,青岛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参加
作物育种学,2003.11-205.11,青岛农业大学B类课程建设,参加
(三)获奖教学成果
(四)教学研究论文
1. 农业高校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赵延明,兰进好,严敏,高等农业教育,2008.7,40-43
(五)参编教材
三、科研工作情况(一)学术成就概述
1993年至2003年,在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作为主持人、副主持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省级重点课题6项,参加选育并经省级以上审定辽单24、辽单26、辽单29、辽单37、辽单120、辽单127等10余个玉米新杂交种,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2004年调入青岛农业大学后先后开设了植物抗病育种(研究生课程)、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同位素示踪及应用、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课程,现指导研究生4名,已毕业3名。科研工作从事玉米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玉米育种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先后选育出LN101、LN102、LN103、LN104、LN105等一批有苗头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参加山东省玉米区域预备试验与区域试验。
(二)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经费总额 主持/参加 位次)
1.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抗旱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2006.11-2008.09,青岛自然基金,五万元,参加,第三位;
2. 高产优质抗逆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2005.06-2008.12, 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20万元,参加,第六位;
3. 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4.06-2006.12,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25万元,参加,第九位;
4. 胶东半岛小麦玉米超高产节本增效技术模式,2004.06-2006.12,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56万元,参加,第五位;
5. 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2006.01-2006.12,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20万元,参加,第四位;
6. 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2007.01-2007.02,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25万元,第五位;
7. 玉米营养品质遗传改良与育种新技术的研究,2003.01-2005.12,辽宁省自然基金,4万元,主持,第一位;
(三)获奖科技成果
1. 辽单120号玉米新品种,第五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12;
2.辽单43号玉米新品种,第六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12;
3.辽单136号玉米新品种,第六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05.01;
4.沈早1号玉米新品种,第九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12;
5.辽单127号玉米新品种,第六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03.12;
6.辽单566号玉米新品种,第十七位,省级,作物新品种审定,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003.12;
(四)科研论文
1.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保绿度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华北农学报,赵延明,严敏,董树亭.2008,23(3),42-45
2.多环境下玉米自交系叶片保绿度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赵延明,严敏,董树亭.2008,24(4),176-180
3.夏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中国种业,吕文明,赵延明(通讯作者),于文,谭业杰.2008,3:32-33
4.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农学通报,周东升,赵延明(通讯作者),严敏,滕姗姗,刘德友,席超.2008,24(4):195-198
5.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玉米科学, 赵延明,董树亭,张锁良,丁健国.2007,15(5):60-64
6.玉米茎秆水分遗传研究,辽宁农业科学,赵延明,肖军,张宝石,王昌涛,沙万淳.2002,3:19-20
7.玉米穗高系数遗传主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赵延明,2008,24(3):130-133
8.玉米叶片保绿度F_1杂种优势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华北农学报,赵延明,严敏,徐洪文,董树亭.2008,23(2):92-95
9.玉米叶片保绿度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赵延明,严敏,徐洪文,周东升,滕姗姗,刘德友,董树亭.2008,24(1):164-167
10.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发育遗传动态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赵延明,董树亭,严敏,高宏伟.2008,16(3):649-654
11.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华北农学报,赵延明,董树亭,高宏伟.2006,21(4):1-4
12.玉米育种目标与生产机械化,山东农业科学,赵延明,董树亭,宋希云,于文,吕文明.2007,4:24-26
13.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玉米科学,赵延明,姜敏,刘翔久,王国宏.2004,12(3):40-42
14.玉米株高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种业, 赵延明,2008,增刊:53-55
(五)主编、参编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