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琴
姓名:张茹琴性别:女
籍贯:甘肃省定西市
出生年月:1972.08
学位:博士
职称:讲师
职务:无
从事学科领域: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三级学科:植物病理生理学
研究方向:(1)AM真菌与植物抗病性(2)植物病理生理学
荣誉称号和社会兼职:无
一、个人简历1993.07-1997.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7.08-2000.07,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07-2005.09,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讲师;
2005.09-2008.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8.07至今,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讲师。
二、教学工作情况(一)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课程《园艺植物病理学》。(二)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1. 《园艺植物病理学》多媒体网络课件,2008.10-2009.10,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200801,4000元,主持。
2. 《真菌学》多媒体网络课件,2008.10-2009.10,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200812,4000元,参加。(三)获奖教学成果无(四)教学研究论文1.张茹琴. 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及思考. 科技信息, 2009, (05):
140
2.张茹琴. 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新课程研究, 2009, (04): 98
3.张茹琴. 浅论如何保障双语教学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科技信息, 2009, (19): 140
4. 胡彦江,张茹琴, 王瑞荣. 深化植物学教学改革, 促进示范中心建设. 新课程研究, 2007, (99): 35-36(五)参编教材无
三、科研工作情况(一)学术成就概述本人目前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以及菌根真菌与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科研工作。2005-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博期间,参加了导师唐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菌根真菌促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的作用机制”(30630054),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秦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真菌资源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从防卫反应相关酶、PR蛋白等方面对ECM真菌抗油松猝倒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参加了鄢洪海教授主持的“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创制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新种质的研究”(07-2-3-6-jch)、“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等项目。主持了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抗花生Rhizoctoniasp.病害AM真菌的筛选及其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630901)。
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期刊源文章1篇,EI期刊源文章1篇,教研教改文章4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参编学术专著《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1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先后承担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园林花卉植物病理学、蔬菜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验与实习课程。(二)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1.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创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新种质的研究,2007.10-2009.12,青岛市科技局,(07-2-3-6-jch),12万元,参加,6/7
2. 抗花生Rhizoctoniasp. 病害AM真菌的筛选及其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2009.01-2011.12,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630901,6万元,主持,1/3
3. 花生新叶斑病成灾机制无公害控制,2009.01-2012.01,山东省科技厅,20万元,参加,2/6(三)获奖科技成果无(四)科研论文1. Induced hydrolytic enzymes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against pathogenRhizoctonia solani. Biotechnol Lett. 2/5. 2008, 30: 1777-1782
2. 酸碱度和重金属对3 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4. 2008, 30(2): 113-118
3. 苯丙噻重氮(BTH)诱导黄瓜幼苗抗黑星病的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3. 2002, 37(1): 21-25, 30 4. 4种外生菌根真菌与立枯丝核菌相互作用及与诱导水解酶的关系//彭友良, 康振生.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1/4. 2007, 154-162
5.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黄瓜对黑星病抗性的研究//周光召主编. 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科协2000年科学技术年会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第402页
6. 棣棠花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1. 2009,37(17): 7877-7878 7. 环境因子对花生网斑病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2. 2009, 48(9): 2145-2148
8. 5种外生菌根真菌培养特性研究. 科技论文在线. 3/4. 2008, 1: 1228-12329. 水杨酸、乙酰水杨酸对番茄幼苗叶片中PPO和POD的诱导作用. 西北植物学报. 2/4. 2007, 27(2): 262-266 10. 4种外生菌根真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3/4. 2009, (02): 155-159
11. 梨形短梗蠕孢的分生孢子发育研究. 菌物研究. 3/6. 2008, 6(2): 92-95
12. 四川遂宁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 生态学杂志. 4/4. 2007, 26(9): 1389-1392
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玉米科学. 5/5. 13(2): 119-120 14. 花生果壳褐斑病的研究. 花生学报. 5/6. 38(1): 1-4
15. 抗叶斑病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抗病机制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5/5. 2009, (12): 5552-5554(五)主编、参编学术著作《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42/46,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