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卑学派
尊卑学派广义上指的是把尊卑看作“在某种文化条件下社会关系本原”的学者。这里“本原”的涵义是:尊卑一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是文化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尊卑和契约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社会关系的本原。
尊卑学派狭义上指的是组织行为理论中,持“将人看作‘有尊卑属性’的人,即:人是‘包含其自身尊卑、亲疏等全部伦理关系’的人”这一观点的学者。
第一个把尊卑系统引入学术体系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洋。他所著的《伦理结构、尊卑与社会生产》一书从广义上确定了尊卑的研究对象——伦理结构,并为研究尊卑提供了分析工具——文化控制论。
依据该书观点,
尊卑在世界历史上的各类文明中普遍存在,且历史悠久;
尊卑可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渐进性依据(参见:王朝“尊卑史观”词条);
西方白人内部对尊卑的消除来自宗教改革;
“尊卑二元对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基础;
汉语是高“尊卑-亲疏”语境语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是社会分配的主要依据;提高尊卑等级是中国文化赋予人们逐利的正统途径;
尊卑是控制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手段;长期处于“尊卑”状态是中国人性格特征的重要成因;
尊卑高于真理,高于人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缺陷;
生产者(个人或者生产组织)处于尊卑之中。
参见王朝词条:“文化控制论”、“伦理结构”、“王权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