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
馆址简介早在1985年便着手组建民和县博物馆,但未正式成立。1959年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合署办公。1961年在机构调整中撤销。至1984年6月县政府批准成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
馆址规模1984年该馆与县图书馆合建三层楼房一栋,县博物馆使用面积230平方米。
馆藏珍藏该馆基本陈列为历史文物展览,展出该地区自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出土文物;彩陶、骨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等200余件。
县博物馆馆藏品数量为6519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为主。
考古发现早期彩陶之瑰宝 ---马厂类型螺旋纹彩陶壶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于1985年4月,收藏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早期的螺旋纹彩陶壶。该壶是新民乡下川阳山村村民在阳山墓地盗掘古墓时出土,后被依法追回。经青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壶通高37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11.4厘米,侈口短颈,圆鼓腹,腹双耳,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绘黑红两彩,口沿直线连珠纹,肩部饰黑红两彩平行条纹,肩腹部饰竖向连作“S”形螺旋纹,下绘平行条纹和垂帐纹。器型十分规整,器壁厚薄均匀,圆度极好,使人简直难以想像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该墓地于1980年8月至1981年11月,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过,共发掘半山—马厂类型墓葬218座,圆形祭祀坑12座,出土各类随葬器2589件。整个墓葬群中,除3件陶鼓外,其他器物无法与这件彩陶壶相比。也只有八十六号墓葬中,有一件彩陶壶的彩陶图案有横“S”形纹。
这种“S”形螺旋纹渊源于马家窑类型旋纹。马家窑类型旋纹是以连续的“S”形线为母题。辅以多条柔美的曲线,进行左右连续或四方重复连续排列,绘制成具有生动流线韵律和具有强烈动力节奏感的宽带纹。旋纹是马家窑类型最具典型的纹饰,常饰在瓶、壶、罐的腹部和钵的内壁。到了半山类型时期逐步演变成为旋涡纹,一般由4个互相对称的涡心纹作为定位点,用旋线左右连作构成涡纹的其本骨架,上下辅以黑红两彩间作旋线纹形成宽带纹。旋涡纹是半山类型彩陶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大都装饰在彩陶壶、罐的腹部。半山类型旋涡纹的旋线首尾不在合闭,而是由数条互相平行的旋线组成。到了马厂类型时期,这种纹饰逐渐演变成由螺旋形线条组成的宽带纹,通常饰于彩陶壶、罐的腹部。螺旋纹在彩绘布局上横向四分法和竖向二方连作之别,在用彩上有黑、红之分,也有黑红两彩间作和黑彩为底、露出的陶地为螺旋纹的绘制方法。
这件彩陶壶上绘制的是竖向七方连作的“S”形螺旋纹,纹饰之独特,制作之精美,在马厂时期的彩陶上很少见到,其它文化类型的彩陶上也很难见到。这样精美的螺旋纹彩陶壶无疑是马厂早期彩陶中的瑰宝,在彩陶王国中也算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