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螺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11-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知识螺旋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89年《知识创造的企业》的著作首度提出,组织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由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

知识螺旋的目的: 从既有知识〈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标知识(Target Knowledge);减缓知识落差或跨越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

知识螺旋的理论根据:1.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动的规模随着知识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 2.组织知识的创造即是一种螺旋过程,由个人的层次开始,逐渐上升并扩大互动范围; 3.在某些部分适度重叠,以创造共同的认知基础,以简化内隐知识的交流---累赘(Redundancy)。

知识转换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社会化→外化→ … ①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过外化成外显知识; ②经结合成另一种外显知识; ③再将之内化成内隐知识,以成为既定的观念与工作习惯; ④最后透过相互观察与模仿学习,将内隐知识社会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