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纲毅
生平简介王纲毅,1921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4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5 年,在上海闸北水电公司实习,1946年3月任青岛中纺七厂技术员,1946年11月任青岛纺织机械厂(以下简称青纺机)技师、工程师、研究所所长、总设计师等职。青岛解放前夕,王纲毅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护厂队,负责厂内水源和电气设备的安全。青岛解放后,王纲毅积极投入学习和工作。1952年递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党组织委派他为干部政治学习宣讲员,用三年时间讲完《政治常识读本》、《联共(布)党史》。通过备课、讲课,王纲毅不断深化对党的认识,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纲毅结合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在青纺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纺织专用电动机制造基地。针对纺织厂的环境、纺织工艺和节能的要求,不断改进设计,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在全国纺织、化纤厂大量应用,并出口到35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大革命中,王纲毅受到冲击。在恢复职务后不久,纺织工业部召集青岛、渭南等纺机厂统一设计纺织用电动机新系列。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出了第三代FX系列纺织用高效率电动机。1988年,新系列电动机通过纺织工业部组织的生产鉴定,并获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王纲毅作为中国电工学会代表团成员,赴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电机会议,发表了题为《细纱机节能电机》的论文。
王纲毅退休后,仍从事科技、教育工作,撰写了《纺织用电动机》等六本科技书籍。那时晚间经常停电,他就点起蜡烛继续工作。后双目失明,他以顽强的毅力用自制的写字工具继续写作,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奋斗不息。
王纲毅1963年到北京出席全国性专业会议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合影。1983年起,先后任全国旋转电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学会中小型电机分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山东纺织工学院兼职教授,1990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技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青纺机开始研制梳棉机、络筒机、织布机等纺织设备,当时直接配用一般用电动机。王纲毅深入纺织厂了解情况后提出:纺织厂环境封闭,纤维飞扬,温湿度较高,且三班连续运转,不利于电动机的通风散热,使用一般用电动机温升高,纤维堵塞,容易烧毁;应当研制效率高、温升低、电绝缘性能良好、能防纤维堵塞的专用电动机。另外,纺织机械的工艺特性也对纺织用电动机提出了不同的性能要求:有的纺织机械(如梳棉机)起动惯量大,时间长达两分钟,需要硬起动,用一般电动机即使换较大一级功率的也不能适应;而另一部分纺织机械(如细纱机)需要软起动,如用一般用电动机易使纱的条干粗细不匀,甚至断头。在缺乏技术资料、无制造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王纲毅自编教材给电工们讲解电机理论、制造技术,培养出多名助手,同他们深入青岛九家纺织厂,调查进口纺织用电动机的使用环境,带回了各厂多年烧坏的进口纺织专用电动机五十余台,通过大修,测试参数,在实践中积累电动机设计资料,设计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特殊起动性能、高效率、低温升、防纤维堵塞的自冷式梳棉机专用电动机。
1950年,梳棉机专用电动机在西北国棉一厂进行生产鉴定,获得成功。以后,又设计制造了多种与其他纺织机械配套的纺织专用电动机。与一般电动机相比,青纺机的纺织专用电动机性能最适用。从此,全国各新建纺织厂全部采用纺织专用电动机。
从1952年开始,王纲毅在青纺机创建我国第一个纺织专用电动机生产基地。几十年来,共研制开发了FO、FO2、JFO、JFO2、FX系列等三代及FW系列40多个品种的纺织专用电动机。1963年以后,国家根据发展需要,又将青岛基地的一部分纺织用电动机图纸、生产设备和职工分到陕西省渭南市,建立第二基地。接着,全国各地先后又建起一些纺织专用电动机厂,形成了纺织专用电动机的行业网。
1956年,我国向缅甸供应棉纺织成套设备,王纲毅对出口纺织专用电动机订出四项措施:①提高电动机同心度;②提高铁芯质量;③提高起动性能;④增加防潮、防霉、防盐雾试验。产品出口前先送上海、广州电气科学研究所检查,认为质量优良,发给合格证,海关才允许出国。电动机运到缅甸后,那里的英商电厂不经检验就武断地说中国电动机不安全,拒绝给棉纺厂供电。后我方将电动机样品送英商电厂测试,结果全部质量良好,英商电厂同意供电。此后,青纺机生产的纺织专用电动机就陆续随主机出口,至今已四十余年。
在产品研制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针对梳棉机电动机用老型铜条焊接的转子在起动过程中容易脱焊的问题,青纺机比其他电机厂更早地改进设计为铸铝转子。开始时,有些人认为以铝代铜会降低质量。王纲毅将铜、铝转子各8台送到上海试验站,试验结果与本厂试验站的试验数据相同,证明铝转子优于铜转子。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小型电动机质量评比,青纺机的电动机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同心度高,各项性能良好,评比中名列前茅。在研制络筒机用电动机时,碰到了新的问题:为使筒子纱线排列紧密整齐,需要设计一种每分钟开停各34次的电动机。这种电动机几乎全天都在起动过程中运转,因此对电磁振动有严格限制。王纲毅与设计人员一同研究,在减少谐波上下功夫,试制出的产品到郑州试车,用户很满意。但投产后发现仍有部分产品电磁振动大,他们又研究用加大定子、转子间气隙来减少谐波,终于使产品全部达到质量标准。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提出发展粘胶纤维以弥补棉花的不足。粘胶纤维设备中关键的专用件之一是电锭,它有三个技术难点:①转速为7800转/分,是一般异步电动机最高转速的2.6倍,轴承容易磨损;②立式安装,使用环境有酸液,容易浸入电锭内部;③电锭寿命短,德国的定额是每一百台电锭允许一天损坏一台。
根据这些难点,王纲毅和技术人员研制了中国式JFD型电锭。改进的办法是:①模拟化纤厂情况,用同重量的木质丝饼放入离心罐,套在锭杆上,做性能试验,达到每分钟7800转的要求;②加强密封,用空心轴加强油循环,以保护轴承;③设计电锭开关时,接触点使用不易腐蚀的材料银钨触头,避免单相运转,延长电锭寿命。改进后进行纺丝试验,每百台电锭一天中由损坏一台降低为损坏0.3台,寿命延长3倍以上,电锭试验成功了。
电锭的电源设备是变频机组。1960年青纺机变频机组试制组由王纲毅主持讨论三个具体技术关键问题:①570千伏安133 赫兹发电机铁芯能否用含硅量高的硅钢片冲制;②6000伏高压电机绝缘真空浸胶设备问题;③包括两台励磁机,共四台电动机组成一条线,有同心度要求。以上三个难关攻破后,当年按期将研制成功的电锭、变频机组送保定化纤厂做纺丝生产鉴定,顺利通过。纺织工业部颁发给青纺机粘胶纤维设备配套奖。1961年正式投产后,为新乡、南京、丹东、杭州等化纤厂提供配套,填补了粘胶纤维关键生产设备的空白,为我国纺织用电动机开拓了新领域,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实现科技兴国的愿望,王纲毅不断地对后来人进行科技教育。从1944-1953年,他自编教材《电工讲义》,在上海市工人技术夜校、上海强华工业专科学校及青纺机艺徒训练班兼课。1987年编著《纺织用电动机》,参加编写《纺织厂电气控制技术》、《纺织电气实用手册》、《小功率电机技术手册》等书,在山东纺织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辅导硕士生时作为参考材料。
这些书的内容,主要是从生产实践提高到设计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制造技术。如对粘胶纤维专用电锭,立脚点先分析它损坏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环境中有酸雾,还要承受反转制动的高温。针对这些使用特点设计,就能将损坏率降低。王纲毅作为全国纺织专用电机行业归口单位的代表,参加编写了国家标准《电机型号编制方法》GB 4831-84,并将纺织专用电动机型号纳入该标准。然后又在纺织工业部参加编订了专业标准《纺织用电机基本技术要求》FJ 482-80等。此后为了保证出口到热带地区的电机质量,又修订了企业标准。
主要论著1 王纲毅.纺织用飞轮节电电机.中国电工,1981
2 王纲毅.纺织用电机的防纤维功能.中国纺织,1982
3 王纲毅等.飞轮电机节电原理与效果.电机与传动节能技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4 王纲毅等.纺织厂电气控制技术.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5 王纲毅.细纱高效电机.国际电机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 王纲毅.梳棉机电机节电研究.国际电工会议论文集.澳大利亚出版社,1988
7 王纲毅等.小功率电机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8 王纲毅.纺织用电动机.纺织工业出版社,1989
9 王纲毅.纺机用电机的铁芯质量研究.纺织机械,1989
10 王纲毅,刘国力.稀土永磁同步织机电机节电研究.纺织机械,1991
社会评价王纲毅坚持科学试验。在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支持下,组建了纺织专用电动机行业中心试验站,集体研制防纤维堵塞试验装置,为国内外首创。
王纲毅1986年退休后,还利用他的外语知识,给工程技术人员教授英语,翻译进口设备资料,以及参加进口设备调试,为外国专家翻译等工作。
现在,王纲毅年过八旬,双目失明,但仍自喻为“国家的细胞”,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和企业的发展方向。最近,他写出两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以自己一生的体会来教育后人。青岛电视台、青岛《老年生活报》、中央电视台都采访报道了他的事迹。2001年7月1日,他听了江泽民总书记对“三个代表”的论述,认真学习领会,感到非常振奋,欣然吟诗一首,抒发对祖国前途的满腔豪情:
祖国在心胸,致力科教兴;
拼搏染华发,快哉九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