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面枣
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到,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锅内熬白沙炕熟,若面枣。以白土炕之,尤胜白沙。”这种“饼”是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还要在外表刻上一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 “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1]元末明初的烹饪书——《易牙遗意》上记载了"烧饼面枣"、"卷煎饼"(春卷)、"藏粢"(糯米粉豆沙卷)、"五香糕"等饮食史上十分宝贵的点心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