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背

龟背
kyphosis
以脊柱弯曲,脊高如龟为特征的病证。多见于3岁以内的儿童。龟背多由小儿先天不足,肾气不足,督脉空虚,脊柱软而无力引起。主要表现为脊柱弯曲隆起,状如龟背,步行伛偻,形瘦羸弱。重者可见四肢不温,面色白,发育迟缓,骨骼软弱,舌淡、脉细弱,甚至智力低下,治宜培补脾肾,方用补天大造丸等。饮食方面,婴儿宜用母乳哺育。能进食者宜常食瘦肉、鱼类、排骨汤、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多晒太阳。
龟背
病证名。即脊骨弯曲突起,形如龟背。小儿骨质未坚,曲背久坐,没有及时矫正,脊骨受损;或由于缺乏营养、发育障碍;或因脊骨局部疾患以致变形;佝偻病或脊椎结核也能形成龟背。应着重预防,注意调养。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仁斋小儿方论》)。
1.龟的背部。亦形容物体中部隆起之状。 汉 杨修 《孔雀赋》:“首戴冠以饬貌,爰龟背而鸾颈。” 宋 苏轼 《万山》诗:“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祏室,每室红锦厚褥一,紫锦薄褥一,黄罗复帐一,龟背红帘一,缘以黄罗带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忠义﹞室三间,黄琉璃瓦,绿琉璃龟背腰墙。”
2.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形装饰花纹。
3.佝偻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驼背。《孔丛子·嘉言》:“吾观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 黄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 成汤 之容体也。”《医宗金鉴·杂证·龟背》:“龟背坐早被风吹,伛偻背高状如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二幕:“ 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姜之类。”
5.家具名。指一种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横板。 清施鸿保《闽杂记》:“俗于堂上加横板,安置食物,吾乡称为‘龟背’,建、邵等处亦同。”施鸿保,钱唐(今浙江杭州)人。
潜艇龟背:
中俄战略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多为双壳体结构,虽然储备浮力较大,但限制了装载的导弹的高度,但随着弹道导弹的射程不断增加,导弹的高度也不断增加,并超过了艇高,于是潜艇部分甲板必须隆起——即加装龟背,以容纳更高的导弹,但这也加大了潜艇的流水阻力及噪音,使其静音效果大打折扣。美国为首的国家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为单壳体结构,较中俄的潜艇来说,相同艇高的内部空间较大,所以大多无需加装龟背,无上述缺点,但单壳体潜艇储备浮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