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板鞋
壮族板鞋舞发源于南丹那地一带,板鞋舞又名“三人穿板鞋”,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板鞋最初并不是用木板做成的,也不叫板鞋,而是以长丈余的宽竹片为材料,对折夹绑在二至三人的脚上,叫做木枷锁,是明清时期当地土司用以束缚奴隶的刑具。
据说明嘉靖30年(1552年)那当州事罗武杰领兵赴江浙抗击倭寇,其练兵方法便是采用了木枷锁来训练狼兵,三人成一伍,九人成方形,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就是当地盛传此为“三人穿板鞋”的起源。那地村拉潭屯的山顶是有石碑4块,均为明万历年间刻制。石碑记载有明嘉靖30年那地州事罗武杰领兵赴江浙抗倭的事迹。另有一座叫“敢喊”的崖壁上有一幅岩画,为三个人的脚连在一长条的板状物上,与传说中的木枷锁极为相似。
板鞋
板鞋舞”是生长于壮族民间艺术沃土上的一朵瑰丽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