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皞如
一、艰苦兴学
张皞如先生名穆熙,字皞如(在我族中尊称“穆三爷”),1878年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大许孝子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卒于1934年,终年56岁。如先生从小天资聪慧,颖悟过人。青年时应童子试考中秀才。此时先生看到清皇室昏聩,丧权辱国,对列强屈膝投降,赔款割地;深感非维新不能救国,欲图强必须维新;遂确立“读书救国,学以致用”的目标。又感到当时的教育腐朽陈旧,八股文束缚人的思想,先生决意不再走靠科举取功名的道路,于是改学新学,1905年离家赴保定深造。因为先生进取心强,刻苦攻读,成绩优异,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推崇,而且受到美籍英语教师迈迦利先生的器重。1907年学习期满,先生即离保定回到原籍。
先生以为要使国家富强,必唤起民众,欲唤起民众,必办教育,于是先生首先创办了全县的“劝学所”,自任所长,后又创办了许孝子高等学校。许孝子高等学校是在与旧思想,旧势力的艰苦斗争中诞生的。学校校址选在大、小许孝子两村之间的一座药王庙里。当时农民迷信思想十分严重,庙中香火常年不断,对于毁庙兴学,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自然阻力非常之大。如先生便向当地农民耐心宣传兴办学校,接受教育的好处,终于打通了当地群众的思想,顺利地完成毁庙建校的壮举。许孝子高等学校创立后,如先生自任校长,接着,先生又聘请县里博学多才之士到校任教,我祖父李焕卿刚中秀才,便被如先生聘去任教。
为了学校的经费,先生费了不少心血,四处登门募款。他不但一年未领自己的薪水,还把夫人窦双茹女士的私房积蓄也拿出来,捐献给学校,就这样东拼西凑,维持着学校的各项开支,给学校添置了图书仪器,实验用品,体育器材等等,使学校日臻完善。在如先生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不少教师拒绝了别处的高薪聘请,而自愿在这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
由于先生艰苦兴学,且治校有方,先生的声誉越来越高,1916年,直隶(河北)省成立省参议会时,先生被选为第一届省议会议员。
二、任教南开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留美回国后,曾在保定大学任课,经美籍教授麦迦利介绍,张伯苓得识张皞如先生的才华和学识。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学校,并主持校务,这时恰逢张皞如先生被选为省参议员,张伯苓便聘请张皞如先生到南开学校任语文教师,如先生欣然接受聘请,来到南开学校任教。当时,周恩来正在南开学校读书,张皞如先生和周恩来从此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周恩来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学业很得如先生的赏识。先生平易近人,讲课内容丰富多彩,很受学生的欢迎。有不少学生常于周末或假日等课余时间,结伴去先生寓所请教。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存世的唯一一张师生合影是1916年如先生和周恩来等几位优秀作文获奖者的合影。他积极支持学生的进步社团运动,他还应周恩来同志主持的“敬业乐群会”邀请,欣然加入该会的诗团。
1916年,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地拉拢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阴谋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当如从报纸上看到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先生十分气愤,就写了《伤时事》一诗。周恩来读了这首诗后,当即用原韵和诗一首,共同发表在1916年出版的《敬业》第五期上。
如先生的诗如下:
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命运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
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周恩来的诗为: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周恩来和诗的开篇,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反动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诗歌的后两句,借用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表达了对反动当局的严重不满和深切失望,并暗示出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亡前绝望的哀鸣而已!
从以上仅存的这两首师生唱和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共有的忧国忧民思想。
三、支持学运
张皞如先生虽然是封建社会科举出身的旧知识分子,但经过辛亥革命,尤其后来去保定深造,改学新学,接受了不少民主思想。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先生积极支持和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他给家乡的许孝子高小写信,通报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惨状,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罪行,以及京津学生运动的形势,在皞如先生信件的激励下,许孝子高小师生宣布罢课三天,声援京津的学生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周恩来领导了天津的学生运动,他组织和领导的“天津各界联合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是运动的核心力量。他们积极声援北京的学生,举行罢课、罢市、示威游行。1920年1月25日在向直隶省公署请愿时,遭到军警的打击和镇压,20多名代表被逮捕,“天津各界联合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也被当局查封。1月29日,周恩来同志领导天津各界群众包围了直隶省公署,强烈要求启封1月25日被他们查封的“天津各界联合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要求释放在省公署请愿时被逮捕的24名代表。周恩来和另外3名代表,也被反动军警逮捕,押送到警务处。皞如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即联合各界进步人士,发电报,制传单,向各方面呼吁营救;并发动学生,让学生们联合工人、市民等各界,举行罢工、罢市,继续向省政府请愿。当时皞如先生寓居天津河北天纬路同春里,先生的好友怕他的行为引起当局的嫉恨和报复,劝先生暂避一时,但先生不但不隐蔽,而且义正严词地说道:“只有国耻得雪,正义得伸,代表获释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个人安危,在所不计!”不久,由于天津各界的营救和压力,以及周恩来在监狱中团结难友进行了各种斗争,最后当局被迫无条件地释放了被捕的学生和代表。
后来,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创办南开大学,张皞如先生又到南开大学任教,南开敬皞如先生,皞如先生爱南开,在南开这段时间是皞如先生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后来他常常向他的亲朋好友愉快地回忆这段经历。
四、清贫一生
1923年,皞如先生曾被特约担任《华北日报》社论主笔。先生针对当时的社会时事,写过许多论述的文章。这些文章最能代表先生的思想。后来这些文章汇集起来,以《心声集》刊行于世。
1925年后,张皞如先生一度从政,任河北省永年县县长,但没有多久,便以母忧居丧,卸任归故里;其后,曾在天津任特二区警务主任,数月之后,又因政局动荡而去职。皞如先生这两次任职虽时间都不长,但他廉洁奉公,勤于职守,颇有政声。
1928年北伐成功,天津改为特别市,市下设土地局,先生曾被聘为该局秘书,并仍在大专院校兼课。
1932年,皞如先生的原配夫人窦双茹病逝,伉俪情笃,先生悲伤至极。翌年,先生不愿再孤身居住在天津,以免睹物思人,应朋友之邀南下,到安徽就任省财政厅秘书长。任职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先生面部生一毒疖,多次医治无效,于1934年春,张皞如先生仅以56岁之龄与世长辞。先生的灵柩随即运回家乡大许孝子安葬。
张皞如先生无子嗣,过继其侄孙为嗣孙。先生无论是从教,还是从政,均靠微薄的薪俸维持生活,清贫一生,没有积蓄。在他弥留之际,向其续配夫人王学茹女士谆谆叮嘱:将一生所积存的图书文物若干箱,全部捐赠给先生创办的许孝子高级小学,充实“皞如图书馆”,作为他身后鼓励后学的一点心意。(李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