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硬伤指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也指非软件性伤害,一般就是指人为损坏或者碰撞等发生的硬件损坏。

也指科幻小说中的技术设定上无法自我圆满解释或者与当前科学技术理论有冲突矛盾的描述.

“硬伤”是什么伤

一直想弄清“硬伤”的意思,为此还颇费了一番周折、“硬伤”,第一感觉总以为该是一种伤病,但究竟是什么伤病,百思不得其解。翻了不少通用辞书,也翻了不少医学方面的书籍,什么“内伤”“外伤”“扭伤”“挫伤”都有,就是难觅“硬伤”的踪影。真是好生奇怪!后来,从上海籍的师友那里得到了线索:“硬伤”是吴方言(包括上海话)中的词语。一查方言辞典,果然就找到了。许宝华等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的解释是:①(形)倒霉,不该受损失而受到损失,如“一件新衣裳拨洋钉钩破脱,真硬伤!”②(名)外伤,非器质性伤病,如苏州评话《岳飞》:“俚虽然拨岳飞敲着一鞭,格个是硬伤。大将受点硬伤,呒啥道理格。”原来如此!

“硬伤”最近由方言词语慢慢进人了通用语中,究竟是何人何时在公开媒体上首先用开来尚不得而知;但为吴方言区的作者所为,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在方言中“硬伤”既能作形容词,又能作名词,进人普通话以后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名词用法了。当今书籍报刊上,“硬伤”有时就用方言中的原意,表示人的身体上非器质性损伤即外伤。例如:

1.外伤性截瘫以机动车车祸等硬伤为主因,被美英医学基金会宣布为世界医疗难题之一。(1998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2.女排主教练胡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到孙明受伤问题。

他说:“医生诊断是硬伤,休息几天就能恢复正常。”(1999年6月2日《文汇报》)

就像“毛病”“损伤”等词一样,“硬伤”也可以由身体上的伤病很自然地引申到其他事物上,表示它们所受到的损害或出现的错误、缺憾。例如:

1.所轰炸的数千个目标都是精心选择的“要穴”,力求收取“四两拨千斤”之效,不仅要给南留下“外伤”和“硬伤”,而且还要留下“内伤”和“软伤”。(199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2.超低的价格绝对是低层次的竞争,因为破坏游戏规则就是破坏市场,破坏市场就是破坏自已的形象,这对整个电影产业、对城市的投资环境都将是一个硬伤。(2000年11月22日嵘文汇报》)

3.参加“批林批孔”的事,应该说是冯(友兰——笔者注)先生一生中的硬伤,我不想再触动老人的伤疤,但他还是主动提到这件事。(1999年4月20日《文汇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狂轰滥炸,使南联盟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从彩电到电影票并逐渐蔓延开来的低价竞争,搞得相关的市场和企业元气大伤;冯先生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学问和人品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使人生留下了一件憾事。这几个“硬伤”已经不是身体上的外伤了,但与人体的外伤有些相似:指由于某种外在因素而对主体造成的伤害,都是承受者所不希望出现的。这样的引申大大地扩展了“硬伤”的使用范围。

当前,“硬伤”一词使用得最多最热的领域莫过于语言文字方面了。语言文字中出现“硬伤”的,有普通的报纸杂志,也有厚厚的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有普通的记者编辑的文章,也有著名的作家学者的作品;有著作,也有译作……甚至于中小学教材都存在不少“硬伤”,去年关于全国历史教材和新编的高一语文读本中的“硬伤”,就曾闹得沸沸扬扬。要了解此类“硬伤”的具体含义,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1.古乐府《上邪》被译成了“上边真邪门儿”,“怀刺”就是“心怀刺杀的念头”,“赤地千里”即“千里一片红”。此类硬伤、讹误不一而足——一位研究古典文学大半辈子的老教授痛心地形容道,“触目惊心”。(199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2.该书(注:指《世说新语笺疏》)整理确也有不少由于草率粗疏造成的“硬伤”,诸如人名、书名、引文等标点符号尚存在许多疑误,令读者甚感惋惜。(《<世说新语笺疏〉纠谬》1987年11月10日《读书》)

这些“硬伤”也是由外伤的意思比喻引申而来的,大多数是指文字、词汇、语法上的错误,史实典故等资料引用时的失当,等等。

为了能恰当地理解并运用“硬伤”一词,人们比较关心一点,即它所指的毛病是大还是小,语意是轻还是重。其实,只要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些错误称为“硬伤”而不是别的什么“伤”什么“病”,就不难找到答案。因为内伤多为器质性疾病,即组织结构上有病理变化的疾病,不是懂医的人是不太容易发现并确诊病情的;外伤则不同,什么地方皮肉破了,血流出来了,什么地方肿起来了,明眼人都能看出点名堂来。而我们把那些语言文字上的、知识性的毛病叫做“硬伤(外伤)”,主要是由于它们是十分明显的,一看便知的,是“常识性的错误”。因此,这样的毛病说重吧,都是一些小问题,说轻吧,往往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影响全篇的质量。之所以称之为“硬伤”,并无意于强调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而是从易发现、易察觉的角度而言的。

原载于〈咬文嚼字〉2001年6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