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
人名孙山,吴人,善滑稽。
名落孙山以“解名尽处是孙山”一联,后来成为“名落孙山”之成语。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一个叫孙山的人,但是你的儿子的名字却还在孙山的后头呢!
孙山是宋朝时候的人。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同乡的一个儿子一起去投考举人。放榜的时候,只见孙山的名字列在榜上的最后面,而同乡的儿子没考上。当孙山回到家里,同乡便去问他儿子考得怎么样。孙山不忍心直截了当的回答,就随口溜出了这两句名诗。
【孙山我是最后一名,你儿子的名字还在我后头呢!】
同乡听了一下,神色黯然的离去。
引申义从此以后,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其他的考试,因为没有被录取,以致榜上无名的这种情形,叫做【名落孙山】。
例如有个人去考大学,因为成绩很差,没被录取;或者有的人参加职业考试,因为不能达到录取标准,而不被录取;甚至在挑选球员的时候,没入选,这些种种的情形,都可以用【名落孙山】来形容。 【名落孙山】是失败的一种代号。
所以,作为一个上进的人,必须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才能够避免名落孙山的遗憾。
典故的出处“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源自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一书中所记载的一则逸闻:“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到底是第几名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终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约一千三百余年。
按照宋代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首先得参加解试(明清时期改称“乡试”),解试合格者称为“得解举人”,只有解试合格者才会被解送至京师参加由尚书省主持的“省试”(明清时期改称“会试”)。
宋朝的解试,参加的人应该很难说清楚,这方面的疑问看来要具体的历史学家来解释和说明了,而如今我们惟一能说的,就是孙山是解试的最后一名!
地名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政府驻地香城东北5.5公里。南隔公路有大河滩村,北与柯娄山连为一体。山上栽满了槐树,春夏之交,槐花挂满树枝,像一束束晶莹剔透的白葡萄,随风摇曳。和煦的春风轻柔拂面,槐花的清香沁人心肺,蜜蜂在花儿边盘旋的声音隐约入耳,远处不时传来山鸡的“咕咕”声,或许野兔突然从你脚下跳起。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攀爬行走在崎岖逶迤的山颠之间,城市的喧闹、建筑林的压抑、二氧化碳的味道,一扫变成空静的苍穹、花的海洋、鸟兽的天堂、天然的氧吧。置身其中,人显得那么渺小,完全沉浮在阳光、绿色、云影的自然境界中去体验生命的本真,漂去生命中的杂念与妄想,培养、孕育出一种清净纯粹的自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