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8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描述方式。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旨在以遥感卫星图像为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土循环系统等方面控制全球。其核心内容是获取数字地图(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这样的地图上,地面所有一切都将暴露无遗。

此后,中国科学家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中国”概念。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一号卫星)和巴西小卫星SCAI-1送上太空。当晚,据测控数据,资源卫星准确进入预定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15日中午12时左右,北京的卫星地面接收到第一张卫星CCD 相机遥感图片,图像清晰,随后收到红外相机的早期成像网图。

这是中巴发射后第一颗传输型资源卫星。“资源一号”的发射成功,被认为是开辟了“数字中国”的新纪元,国际宇航界同仁都为之震惊。

以前中国考察国土资源与环境时大都采用常规手段,不能及时反映土地、森林、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比如罗布泊已经干涸了,地图上还画着;洞庭湖小了一半,地图上还没有变等等。

有了“资源一号”后,就可绘制 1:10万比例尺的数字地图,并可为完成1:5万、1:1万等比例尺的数字地图打下基础,可收集土地利用、农作物估产、水资源、地质矿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海岸带监测等重要信息,所获得的资料对国土资源部今后 5年到2010年的新一轮国土普查具有重要价值。

取代目前正在使用的陆地卫星和斯波特,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为对土地实施全面管理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

另外,中国目前有2223个环境监测站,急需成立一套高效、准确、迅速的环境监测、调查与评估系统,资源卫星的遥感监测系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利用它可以对大气、水(江河湖海)、工业与生活固体废弃物、突发性的环境事件、生态(土地、草原、森林)等多个要素实施有效监测。

在水利遥感领域,资源卫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看好,特别是在洪涝灾害监测、水土流失、工程规划等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