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是一种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一种职业
新闻记者的素质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当前新闻记者亟须强化的四种素质: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
一、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懂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但是,近年随着报刊市场的繁荣,个别报刊在市场竞争中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在导向、格调、法规上问题不断。“2001年全国各新闻媒体因违规(导向出错)而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广电总局公开处罚的数字也是越来越高。”(郭乐天《2002年:中国传媒走向何方?》)同时,最近频繁出现的假新闻和不公正报道以及媒体判断超越司法审判的现象,也说明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时,适当注意自身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为扩大发行量和招揽广告的需要,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时候忽视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和威信就会在受众心中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业、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对新闻记者个人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广大新闻记者的法律素质,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还要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善于在宪法和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搞好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一旦违法违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始终强调要依法采访、依法办版,要求编辑、记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公民权益等经常涉及的方面提高要求标准。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地邀请报社的律师分析、讲解阶段或年度案件情况、重点案例以及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坚持认真对照司法建议检查改善工作。笔者还认为应该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尽早培养未来新闻人才的法律素质。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
在记者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就要算获取新闻线索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也提供了不少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靠这些传统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记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报学和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
就拿情报学来说吧,它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使用现代化信息的技术与手段,目的是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已经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笔者认为,新闻记者从获取新闻线索,到采访,再到写成新闻这一过程正与情报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础是信息论。按照新闻界最新的观
点,记者已经被定义为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这就赋予了记者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和外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记者,尤其是一些大报、党报记者获得新闻线索有很大一部分是“派活儿”,也就是应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邀请出席新闻发布会,然后做出相应报道,这种工作形式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时间长了还会养成记者的惰性。记者另一种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随机寻找新闻线索,哪儿发生了新闻就去哪里,有什么事件就报道什么新闻。这种形式在短期内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但是现在新闻报道越来越讲究策划,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愈来愈受到重视,只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已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新闻事业的整体需要。因此,新闻记者可以学习并运用情报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数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对自己的新闻报道工作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有了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确保新闻报道水平的高质量。总之,信息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新闻记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记者的专业化”,就是指每一个记者都要争取成为他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在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今有专业背景的新闻人才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新闻单位的青睐。虽然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仍以新闻和中文为主,但是近期以经济、管理、法律、政治等为专业背景进入新闻业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多数报纸在招聘时已经不限专业,有些财经类报刊则专门招收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中国经营报》就明确表示,不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致力于深度报道和背景报道,追求热点焦点,追求深刻生动,追求新颖独特。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也亟待提高。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应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记者,应该有一种人文追求,有一种理想,才去做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对宗教,有对各种文化包容的能力。这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接近客观真实。”
有人曾提出传媒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笔者以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表现出对传媒人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然,提高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新闻事业单位在对记者进行再培训、业务“充电”的过程中,借鉴外国大学的成功经验,优化新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减少教授写作、编辑技能的课程,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文字学等内容,目标是使新闻记者拥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能力,并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最后简单谈一下有关记者职业走向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从事了多年记者工作的人,在体力、精力出现下降、心理产生疲惫感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将记者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一种新兴的职业———新闻线索提供服务为记者的职业发展造就了新的可能。一部分记者可以凭借自身经验丰富的优势,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收集信息、研究信息、为其他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上面来。目前,千龙新闻网已经率先推出这种服务,成为国内首家新闻线索提供商,其产品《新闻参考》很受欢迎。如果各新闻单位也借鉴这种方式,在单位内部设立自己的新闻线索研究机构,可以使专业分工更加细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新闻报道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为新闻人才的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电影《新闻记者》电影:新闻记者 Reporters (1981)
导演:
雷蒙·德帕顿 Raymond Depardon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
理察·基尔 Richard Gere
Mireille Mathieu
摄影 Cinematography:雷蒙·德巴东 Raymond Depardon
类型:纪录片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法国
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介绍:
披露了法国一家新闻图片社的内幕。对于大名鼎鼎的伽玛图片社来说,1980年10月发生的事情实在不少:巴黎市长希拉克访问小商贩、法国总统德斯坦访问中国、诺贝尔奖花落谁家、谁将领先即将展开的总统大选,奢侈品牌卡蒂尔举办新品秀,等等。五花八门的事件让图片社的摄影师们忙得四脚朝天。为了抢在其他媒体的同行之前夺得独家新闻,摄影师们既要体力充足又要挖空心思,于是种种手段都使将出来,甚至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卑劣手段都派上了用场。
幕后制作:
本片导演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1942年生于里昂附近的农民家庭,1958年独自来到巴黎闯荡,从一家图片社的伙计干起,逐渐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摄影家。1963年,朋友借给他的一架摄影机,使他获得机会实现成为电影家的梦想,至今拍摄了一系列反映法国各行各业的纪录片。作为资深摄影记者和伽玛图片社的创建人之一,德巴东异常熟悉摄影记者这个行当,影片《新闻记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摄影记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本片荣获1982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