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多纳
迪特里希·多纳 [Dietrich Dorner 1938.09.28],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柏林,在杜塞尔多夫长大。
1961 年进入德国基尔大学学习心理学,1965 年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69 年获该校心理学博士学位。1969-1973 执教于基尔大学,1973 任副教授,1973-1974 在杜塞尔多夫大学教授认知心理学,1974-1979 任吉森大学知心理学教授,从 1979 年开始一直在班贝克大学教授理论心理学。
他是 1986 年德国科学最高奖莱布尼兹奖得主,同时也是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中心“认知人类学研究计划”的主持人。
他的早期研究涉及数学方面的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特别对人类信息加工的微分析感兴趣。他的第一部论著提出了一个有关神经网络中思维过程现实性的理论。后来,他的兴趣转向思维在活动组织中的作用、人们解决困难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方式,以及活动组织过程中不同心理过程(思维、情绪、动机、学习、记忆过程)相互作用的系统理论。
多纳因研究思维和问题解决而知名,其中心兴趣是思维和问题解决心理学。人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总是包括某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解决(Complex Problem Solving,简称 CPS)。目前共有三种 CPS 的研究取向,分别是由多纳、英国的 D.布罗德本特和美国的 B.布雷梅尔开创的。多纳着重强调对问题解决的认知的、动机的、社会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布罗德本特强调在意识之内和意识外的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过程和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布雷梅尔则关切于人们在面临复杂动态问题时的动态决策。这三种取向有一重要共同特色,在于其研究方法皆采用计算机仿真的动态复杂系统为实验案例,由实验样本经营此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实验室实验。
多纳在大量的实验中,分析高绩效群与低绩效群的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高绩效群的问题解决过程,似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低绩效群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那在归纳这些实验结果后,提出了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的问题解决的“阶段模式”,他将该模式分为五个互动的步骤:
建立目标;
根据目标发展出一套模式,并据此收集信息。人们在控制动态系统时,认知系统可能有两大类认知方式与策略,一类是理性程序,其程序、推理与想法可以表达成外显知识;另一类则为默会程序,其中的过程则难以外显化,多纳的研究显示理性程序的绩效较优;
预估与外延推论。一旦对情况取得足够的信息,并形成与资料吻合的模式之后,则可进一步推测未来可能的发展,以作为规划、决策与行动的基础;
规划行动、决策、执行;
检查行动的结果及修订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阶段模式”并非规范性模式,多纳自认为这种观念性的模式,是便于决策人与研究者大致的分门别类,以将各种描述性错误与处方性方法,纳入一简单架构,以利思考与记忆。各阶段的反复来回,更是常有的、也是应该的。
主要著作:
失败的逻辑:在复杂形势下认清和避免失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