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

波斯湾(Persian Gulf)阿拉伯语作Bahr Faris,波斯语作Khalij-e Fars;法语作:Golfe Persique。 波斯湾源于波斯。斯特拉波是公元一世纪的地理学家,是他第一次用波斯湾来定义这一地方。
概况亦称阿拉伯湾(Arabian Gulf),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通称海湾。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波斯湾从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河口)至东南面的海湾出口荷姆兹海峡和阿曼湾,长990公里(615哩),宽55∼340公里(35∼210哩)。北面和东面为伊朗,南面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阿曼,西面为沙乌地阿拉伯和卡达,西北为科威特和伊拉克,湾中有岛国巴林。
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

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波斯湾海域水浅,极少超过90公尺(300呎),只有东南部出口附近和个别部位深度超过110公尺(360呎)。最大水深出现在伊朗沿岸,而宽阔的浅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公尺(120呎),与阿拉伯沿岸相接。伊朗一侧大部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10米。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 16-32℃,东南部24-32℃。
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海湾地区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 波斯湾内珊瑚礁遍布,渔产丰富。
海湾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来自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Karun)河。实际上海湾西南侧没有多少淡水注入海湾。这种情况加上水温高导致入流的淡水过分蒸发和水体含盐度高。
海湾沿岸国家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还发展了大规模商业捕鱼业,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湾战争(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鱼行业一度陷于瘫痪。
历史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
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
重要港口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麦纳麦、阿布扎比等。
气候波斯湾的气温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达32度以上。海湾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强烈,东西两岸又多为副热带干旱荒漠。水温很高,西北部水温为16~32℃,东南部为24~32℃,浅海区夏季水温高达 35.6℃,成为世界上最热的海区之一。西北风强,将沙漠地区的沙土吹入湾中,海水浑浊。夏季有尘暴和霾,秋季有飑和龙卷风。 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东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属亚热带气候。终年盛行西北风,风力变化无常。夏季炎热少雨,常有风沙尘霾,能见度低,秋季有暴风,冬季多云雾。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 125毫米,伊朗一侧 275毫米。表层水温:东南部24~32℃,西北部16~32℃。盐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达50~70‰。海流为逆时针方向环流,湾口流速3~4节,其他海区0.5~1.6节。潮差1.5~3.5米。
石油资源该地方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上的19个大油田中,这一带就占了14个。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8%,达500亿吨之多。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都是重要产油国,石油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
波斯湾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1990年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

说:“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的钳制力。”
1891年,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钻了第一口井,此后,波斯湾巨型油田不断被发现。目前,波斯湾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49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和卡塔尔等都是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这里的原油约70%用于输出,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的60%。
波斯湾地区不仅油藏异常丰富,而且还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首先,波斯湾的石油不但蕴藏量大,而且集中,多为巨型油田。平均每个油田的现有储量高达5.5亿吨,比亚、非、拉其他产油国的油田大几十倍。据统计,波斯湾地区储量在6.8亿吨(50亿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个,合计占全区石油总储量的75%。巨型油田使得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和长期稳定地进行;其次,波斯湾地区的油质特别好,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第三,这里的石油运输条件也非常好。由于绝大部分油田都分布在波斯湾海岸附近的海上或陆上,距油港最远的一般也不超过100公里,因此原油外运十分方便;第四,波斯湾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这里终年晴朗,陆地平坦干燥,海域水浅,几乎没有风暴。气候条件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大产油区有利得多。
波斯湾虽是石油宝库,但它给该地区带来金钱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苦难。外来势力的渗透和争夺,加上波斯湾内部由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波斯湾局势长期动荡,并多次燃起战火,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对整个国际形势也有着很大影响。
波斯湾这一世界石油宝库的海上航运只有一个出口,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石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至95%均经由霍尔木兹海峡,峰值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其他商船达300余艘。霍尔木兹海峡也因此成了一条关系许多国家兴衰的战略要地。为减少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并缩短前往欧洲的航程,海湾各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虽然现在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已远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闭它,对世界石油市场依然会有重大影响。
但因临近国家逐渐工业化,加上油轮漏油事件时有所闻,且近年来临近地区战事不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水文波斯湾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蒸发大于降水,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相邻的阿拉伯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于是,表层海水就由水面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较低的波斯湾。底层海水则由盐度较高的波斯湾流入阿拉伯海。
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 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 ,因而海水盐度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 。 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 :阿巴丹 、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战略要地自古以来,波斯湾就是连接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中国明代船队就曾远航到阿曼、巴林、波斯等地港口。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活跃于阿拉伯半岛、西域、波斯湾、东非和北非等地之间,贸易频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波斯湾地区成为外来势力争相角逐的焦点。一次次沦为殖民地,直到二战后波斯湾各国才相继完全独立。
二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拉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麦纳麦、阿布扎比等。
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 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多岛屿,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岛紧扼湾口,构成海湾天然屏障。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即波斯湾战争,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债务等问题的争端激化。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2点,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闪电式袭击,并迅速占领科全境。伊拉克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并宣布对伊拉克实行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等措施。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开始向海湾集结兵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枚“战斧” 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图片为伊拉克从科威特领土撤退后遗弃在沙漠中的伊军坦克。左侧为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的科威特油井燃起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