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氏角龙

恐龙名称: 爱氏角龙/野牛龙
拉丁文名: einiosaurus
恐龙体长: 6米长、1米高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植物
生存年代: 7000万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美国蒙大拿州
辨认要决: 不详
恐龙种类:鸟臀目·角龙类·开角龙亚目
简 介
爱氏角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大约6 米长、1米高,头部有三只大角,脖子上有一个大颈盾,边缘有齿状骨质突起。它是由sampson在1994年发现的三个头骨化石命名的。
【发现及物种】
它的化石是于1980年代由Eddie Cole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并于1986年由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所命名。爱氏角龙就是以Eddie Cole的妻子Ava来命名,而模式种拉莫斯爱氏角龙(A. lammersi),是为纪念发现化石土地的地主Lammers一家而起的。
【分类】
爱氏角龙属于角龙科,它的在此科内的位置不详。它是小型的角龙科恐龙,有着实心的头盾,但没有其他角龙科的洞孔,所以它可能是三角龙的祖先,或是在尖角龙亚科及角龙亚科之间。
就像其他角龙科,爱氏角龙是草食性的。在白垩纪,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爱氏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科及松科为食物。它是用那锋利的喙状嘴来咬断叶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