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滔

历史人物字伯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铁君、疏林、稣林、室名来鹭草堂、萧萧庵 ,清代画家。浙江石门(今崇德)人,能诗善画,工山水、花卉,初学奚罔,晚年雄放,水墨淋漓,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终年杜门作画,不预外事。卒年五十六。
他的山水属苍秀沉郁一路。著有《来鹭草堂集》。
中山大学副教授贯籍: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年月:1969年2月
教育经历:1987.9-1991.7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学学士
1993.9-1996.7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
2000.9-2003.6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学位(专业):历史地理学博士
工作简历:1991.8-2000.8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2003.7-2005.6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 .7至今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教学开课简况
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下)”,全校公选课“在地图中发现历史”,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史文献目录学”、“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政区演变”、“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史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史料概述”、“历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
科研情况(成果、项目等)
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项目“明清社会经济史中的‘镇’——以江南和广东为中心”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明清江南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与市镇管辖区的变化”,已完成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2004年度课题“从事件到制度:近世江南县级以下政区形成路径的初步考察”。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乡村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中山大学2004年度优秀博士后。
发表主要论文:
1.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 清代江南的“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3.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 2005年第2期;
4. 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5. 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6.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7. 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4月;
8.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9.宗族与义仓:清代宜兴荆溪社区赈济实态,《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0.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11.略论明清南京地区的市镇发展,《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12.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13. 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4.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15.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
16.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17.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