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悟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芝麻官悟语》出自一个基层领导者之手,2002年第一次出版,2010年已是第七次再版,影响甚广。作者王敬瑞曾获得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光荣称号。他在“芝麻官”的岗位上勇于进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感悟很多。于是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将所感所悟汇集成册。这对于一个政务繁忙的中年领导者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应该是属于领导科学学科内的专著。在已经出版的几百部领导科学论著中,本书称不上大作,也不是系统理论,但很有个性特色,不乏精彩之笔与高明之论,的确值得一读。

目录

精彩语录作者简介出版介绍书籍评价作者介绍媒体评论相关信息图书目录

精彩语录善学者是小得,善事者是大得,善悟者了不得。《芝麻官悟语》

贪”字形似“贫”字,其中含义深刻:贪得无厌往往会导致一贫如洗。

最好的东西过多就变成最坏的东西。

农民耕作有工具,工人做工有工具,为官也有从政工具,即鞭子、刀子、斧子、抹子。

台下参会的,希望台上讲话的不讲长话,台上讲话的,希望台下参会的不说小话。人们开会爱听真话、实话、新话,尤其爱听管用的短话。领导者调动下级积极性方法有三条:给票子、给面子、给位子。反之, 扣票子、丢面子、撤位子。

有争议者往往是人才。庸才无恩无怨无争议。才干越高的人,缺点也越明显。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

什么叫不容易?容易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容易。什么叫不简单?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平凡?平凡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平凡。

谈及官场潜规则:“起步早、进步慢,必定中间有磕绊,其中道理很简单,不是客观是主观。”

作者简介王敬瑞,男,汉族,1953年8月出生,山西平定县人,1972年5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入党,山西省委党校脱产专科毕业。山西省阳泉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芝麻官悟语》是山西省阳泉市副市长王敬瑞的作品。他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规划、公安、司法等工作,是一位老资历的副市长。这本书主要是他在区(县)任职时的所感所悟。

面对多数读者经验之外的世界,一本《芝麻官悟语》给民众提供了了解官场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小说,而是官场真实景象的描述;它没有捕风捉影,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当事人,就是官。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有点稀奇,因为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

最没有条件,是因为“芝麻官”最难当,职位虽小,责任却大,工作极为繁杂,空闲时间有限;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是因为作者身在官场,原因大家皆知。一些好心人也劝过王敬瑞,现在不要出书,别有什么负效应。他一笑了之。

《芝麻官悟语》2002年第一次出版,2010年已是第七次再版,影响甚广。2003年“非典”时期,某县政府部门要求“闭门”做好三件事,其一便是认真研读这本书。

对一个公务非常繁忙的官员来说,写书就像一场梦。

多年来,王敬瑞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再忙、再累,都会见缝插针地把点滴的感悟记录在方寸的小本或者纸片、餐巾纸、名片上,能写字的都行。

一条又一条,点滴感悟渐渐成潭,又由潭成池,最后成了这本数十万字的书。

书的内容更多是做官、做事、做人的感悟,更像一本励志书。书名“悟语”,悟,“吾”加“心”也,也就是我的心里话。王敬瑞将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嘴里的话,一种是心里的话。听见的嘴里话,有真有假;听不见的心里话,全是真话。

出版介绍《芝麻官悟语》由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博士生导师、教授邢贲思作序。

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出版。

2002年第一次出版,2010年第七次再版。

书籍评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有点稀奇,因为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

书的内容更多是做官、做事、做人的感悟,更像一本励志书。书名“悟语”,悟,“吾”加“心”也,也就是我的心里话。王敬瑞将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嘴里的话,一种是心里的话。听见的嘴里话,有真有假;听不见的心里话,全是真话。

在官场,说真话需要勇气。王敬瑞将心里的真话付诸文字,自然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有人说,这本书不失为一本领导管理学的“通俗读本”,是官场的心灵鸡汤;也有人说,这是胡吹,为捞政治资本,既得实惠又出名,一箭双雕。有争议很正常,但不管怎样,难得有人在如此纷扰、喧嚣的官场中著书立说,并达到了立言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价值。

王敬瑞曾被中央和有关部门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只选十名。人民大会堂演讲,国家领导的接见,一度风光无限,但紧接着又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落选,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三十多年的官场浮沉,王敬瑞对做官、做事、做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坦言自己“适合当官”,“喜欢当官”,并说自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做领导就得有个性”,但这种价值观在官场往往会遇到风险。他对此很清楚,也吃了不少苦头。

作者介绍王敬瑞-中国钢铁现货网提供

《芝麻官悟语》创作者是现任山西省阳泉市副市长王敬瑞,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规划、公安、司法等工作,是一位老资历的副市长。本书主要是他在区(县)任职时的所感所悟。王敬瑞,男,汉族,1953年8月出生,山西平定县人,1972年5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入党,省委党校脱产专科毕业。山西省阳泉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工作经历

1972.05阳泉市郊区工交办、社队企业办公室统计、文书

1979.05西藏那曲地区那曲镇党委副书记

1981.05 阳泉市郊区平坦公社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1984.01 阳泉市郊区旧街乡党委书记

1986.09 山西省委党校培训班学员

1988.06 阳泉市郊区区委组织部待分配

1989.03 阳泉市郊区白泉乡党委书记

1990.05 阳泉市郊区荫营镇党委书记

1992.11 阳泉市郊区区委常委、荫营镇党委书记

1993.02 阳泉市郊区区委副书记

1995.06 阳泉市郊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1998.04 阳泉市郊区区委书记

2000.06 阳泉市政府党组成员

2000.07 阳泉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1]

媒体评论“顺应但不顺从”的别名叫“半推半就”

山西阳泉市副市长王敬瑞出书《芝麻官悟语》谈官场,称对潜规则应顺应不顺从,副职要“说了动,挡得住,受得下”,官场永远不会风平浪静。(7月18日《华商报》)

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看到王副市长的“高论”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查阅词典,看一下“顺应”和“顺从”的区别究竟在哪儿。从词典上的解释看,“顺应”本身就具有“顺从”之意。个人感觉,“顺应”也许比“顺从”多了一些被动适应的味道,少了那么一点点主动性。换句话说,对潜规则“顺应但不顺从”,只不过是“半推半就”而已。 有“牛人语录”曰,如果强奸不可避免,不妨躺下来享受快感。“顺应但不顺从”,当属此列。虽然潜规则我做了,但其实我的心里并不愿意。既享受了潜规则之利,又树立了道德牌坊,可谓一举两得。但一个号称“人民公仆”的官员,做事是应该“论迹”而不是“论心”,这事含糊不得。老百姓要的是官员的切实表现,而不是心里的想法。 作为政府的官员,应该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应该有第三种立场。如果潜规则是错的,不但不应该“顺从”,也不应该“顺应”。如果潜规则是对的,“顺从”也无妨。如果遇事总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玩一些文字游戏,那是“官油子”。 从王敬瑞“鞭子、刀子、斧子、抹子”以及“票子、面子、位子”的妙喻上看,王副市长是深喑驭民驭官之道的,不是只悟到了一些皮毛。但李敖说过:“所谓长大,就是知道了那是什么;所谓成熟,就是知道了但是不说。”王副市长最大的缺点,恐怕是有着文人那种表达思想的冲动,不但把自己看明白的东西记了下来,并且还说了出来。 其实王敬瑞本人就是官场潜规则的受益者和受害者。曾以超过80%的得票率当选为该市的“十佳人民公仆”,并当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到人民大会堂演讲,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风光无限。但然后在接下来的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落选,小字报被贴得遍街都是,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可谓冰火两重天。同样一批投票者,今天可以全票挺你,明天也可以全票否你,这同样是官场尽人皆知的潜规则。也许,一本《芝麻官悟语》,只不过是王敬瑞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怡情自娱兼发泄情绪的工具而已。 客观地说,从报道中摘录的那些“感悟”来看,这本书反映出了当下官场的一些现象,也不乏真知灼见。一个在任的官员,能够静下心来,对自己身处的官场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是值得肯定的。跟那些空话套话比起来,要有价值得多。王敬瑞表现出来的有心做好官却无力改变现实的矛盾心理,正是当下很多官员的缩影,颇具代表性,值得我们关注。 王敬瑞今年57岁了,应该说,他早已经过了职务升迁的黄金年龄。王敬瑞勇敢直面媒体,多少有一点“我要退休我怕谁”的味道。但升官无望或退休之后才肯讲出真话,这恐怕也是官场的另一个“潜规则”罢![2]

相关信息一本《芝麻官悟语》给民众提供了了解官场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小说,而是官场真实景象的描述;它没有捕风捉影,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当事人,就是官。 王敬瑞,现任山西省阳泉市副市长,他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规划、公安、司法等工作,是一位老资历的副市长。这本书主要是他在区(县)任职时的所感所悟。

王敬瑞的书稿

[3]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有点稀奇,因为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

最没有条件,是因为“芝麻官”最难当,职位虽小,责任却大,工作极为繁杂,空闲时间有限;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是因为作者身在官场,原因大家皆知。一些好心人也劝过王敬瑞,现在不要出书,别有什么负效应。他一笑了之。

《芝麻官悟语》2002年第一次出版,今年已是第七次再版,影响甚广。据说2003年“非典”时期,某县政府部门要求“闭门”做好三件事,其一便是认真研读这本书。

对一个公务非常繁忙的官员来说,写书就像一场梦。

多年来,王敬瑞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再忙、再累,都会见缝插针地把点滴的感悟记录在方寸的小本或者纸片、餐巾纸、名片上,能写字的都行。

一条又一条,点滴感悟渐渐成潭,又由潭成池,最后成了这本数十万字的书。

书的内容更多是做官、做事、做人的感悟,更像一本励志书。书名“悟语”,悟,“吾”加“心”也,也就是我的心里话。王敬瑞将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嘴里的话,一种是心里的话。听见的嘴里话,有真有假;听不见的心里话,全是真话。

在官场,说真话需要勇气。王敬瑞将心里的真话付诸文字,自然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有人说,这本书不失为一本领导管理学的“通俗读本”,是官场的心灵鸡汤;也有人说,这是胡吹,为捞政治资本,既得实惠又出名,一箭双雕。

有争议很正常,但不管怎样,难得有人在如此纷扰、喧嚣的官场中著书立说,并达到了立言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价值。王敬瑞曾被中央和有关部门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只选十名。人民大会堂演讲,国家领导的接见,一度风光无限,但紧接着又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落选,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

三十多年的官场浮沉,王敬瑞对做官、做事、做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坦言自己“适合当官”,“喜欢当官”,并说自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做领导就得有个性”,但这种价值观在官场往往会遇到风险。他对此很清楚,也吃了不少苦头。

2010年7月初,华商报记者来到阳泉,对话王敬瑞,听“芝麻官”讲他的真心话。

王敬瑞说:我是个锋芒毕露的人,也吃亏在这上头华商报:这本书是秘书或者下属代笔、领导署名的吗?

王敬瑞:他们写不出来,没有这个阅历和感悟。

华商报:书出版后给你的直接上级看过吗?

王敬瑞:没有。我是不主动送书,也不在阳泉卖书。

图书目录芝麻官悟语目录

为官杂谈………………………………………………………(1)

□感悟做官……………………………………………………(2)

□感悟做事……………………………………………………(19)

□感悟做人……………………………………………………(31)

人生“四季”论………………………………………………(41)

□人生之春……………………………………………………(42)

□人生之夏……………………………………………………(44)

□人生之秋……………………………………………………(46)

□人生之冬……………………………………………………(48)

成长“三靠”论………………………………………………(50)

□靠天…………………………………………………………(51)

□靠地…………………………………………………………(54)

□靠自己………………………………………………………(57)

成功“三要素”………………………………………………(60)

□内力…………………………………………………………(61)

□外助…………………………………………………………(64)

□机遇…………………………………………………………(67)

成事“四箴言”………………………………………………(69)

□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70)

□认真办好每件事……………………………………………(73)

□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76)

□主动表现自己………………………………………………(79)

成熟“三境界” ………………………………………………(82)

□淡……………………………………………………………(83)

□静……………………………………………………………(86)

□藏……………………………………………………………(89)

为官“八字经” …………………………………………… (91)

□脑清…………………………………………………………(92)

□心正…………………………………………………………(95)

□腕硬…………………………………………………………(97)

□拳重…………………………………………………………(100)

为官“七音符”………………………………………………(103)

□一*宝……………………………………………………(104)

□二说作风……………………………………………………(108)

□三个环节……………………………………………………(111)

□四把尺度……………………………………………………(114)

□五欲五先……………………………………………………(121)

□六条准则……………………………………………………(126)

□七种方法……………………………………………………(130)

为官“四工具”………………………………………………(137)

□鞭子…………………………………………………………(138)

□刀子…………………………………………………………(140)

□斧子…………………………………………………………(143)

□抹子…………………………………………………………(145)

为官“三要事”………………………………………………(148)

□造势…………………………………………………………(149)

□调劲…………………………………………………………(152)

□干事…………………………………………………………(155)

为官“三把握” ………………………………………………(158)

□把握规律……………………………………………………(159)

□把握平衡……………………………………………………(166)

□把握适度……………………………………………………(178)

为官“三难得” ………………………………………………(186)

□真话难得……………………………………………………(187)

□人心难得……………………………………………………(191)

□人才难得……………………………………………………(196)

为官底线………………………………………………………(200)

□交往底线……………………………………………………(201)

□用人底线……………………………………………………(203)

□办事底线……………………………………………………(20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