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兜铃
福建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fujianensis)是马兜铃目马兜铃科的植物。马兜铃属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果实为中药之一种,称马兜铃。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碱类析木蓝花碱(magnoflorine)和轮环藤碱(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压作用。该种为中国特有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
中文学名:
福建马兜铃
拉丁学名:
Aristolochia fujianensis
别称:
一条根、小号山东瓜、浦梨(福建)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马兜铃目
科:
马兜铃科
属:
马兜铃属
种:
福建马兜铃
分布区域:
福建(宁德)、浙江(龙泉)
目录
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部分相关物种
形态特征草质藤本;根细长,长圆柱形,黄褐色;茎长50-100厘米,绿色而稍带紫色,有棱,密被白色或褐色长柔毛。叶厚纸质,心形或卵状心形,位于茎下部的叶较大,长与宽均4-11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湾缺深1-1.2厘米,两侧裂片宽圆形,长1-2厘米,宽2-4厘米,边全缘,两面均被白色或褐色长柔毛,下面被毛较密;基出脉5-7条,延伸至上部常多分枝而互相连接,最末级网脉树枝状分枝,互相连接,密布油点;叶柄纤细,长2-8厘米,密被褐色或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有花3-4朵或有时1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花梗长5-15毫米,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形或卵状心形,长5-10毫米,宽5-7毫米,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被长达3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约4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外面密被白色长柔毛,绿色而具紫色纵条纹;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向上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长8-16毫米,顶端延伸成长1-1.5厘米而弯扭的尾尖,暗紫色,具纵脉纹;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顶端6裂。蒴果长圆形或倒长卵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暗褐色,被褐色或白色长柔毛;果梗纤细,下垂;种子卵状三角形,褐色,长宽均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密布小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态习性生于山地路边灌丛中。
地理分布产于福建(宁德)、浙江(龙泉)。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宁德。[1]福建马兜铃(分布图)
[2]
部分相关物种港口马兜铃
革叶马兜铃
瓜叶马兜铃
管花马兜铃
管兰香
贯叶马兜铃
贯叶马兜铃(原变种)
广防己
广西马兜铃
海边马兜铃
海南马兜铃
葫芦叶马兜铃
黄毛马兜铃
琉球马兜铃
卵叶马兜铃
麻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