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乐
中国古乐之史源, 是一个沉睡着的庞大宝藏。今人跨越时空, 梦回远古, 也只是触到其冰山之一角。由于历史固有的局限, 如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 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 乐谱符号后人难以破译识别等众多原因, 造成了部分古乐长期失去, 此乃中国古典文化与爱乐者之千古憾事!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之史实,和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大约七千年以前先民们用陶土做的吹奏乐器“埙”就可以证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音乐。
战国时代,在诸子百家齐鸣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活动相当繁荣,并产生了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汉代建立以后,音乐快速发展,汉武帝时建立“乐府”,广采民间音乐,经过加工提高,成为艺术性较高的相和歌与歌舞兼备的相和大曲的音乐。汉代流传至今的《广陵散》和《胡笳十八拍》均为著名古琴曲。南北朝时期,汉族中原的传统被带到江南,和江南民间音乐一起统称为清商乐。东晋桓伊创作了笛曲《梅花三弄》,后经唐人颜师古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唐朝建立后,对外来音乐文化采取了“兼收并容”的政策,天下各地音乐汇集于朝中,宫廷燕乐兴盛。其时,各种音乐的曲调在流传当中,歌手用诗作歌词来唱,或叠唱或加衬词产生了新的歌曲形式——曲子,流传至今的《阳关三叠》就是用王维之诗叠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作。在唐代音乐中,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曲子乐谱,倍受世人瞩目。
宋朝,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音乐多以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隋、唐兴起的曲子在宋朝称为“词调”。词调音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载体,其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依旧曲调填词,一是自度曲(创作新曲调)。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蘷创作词调17首,是目前仅存的词调音乐。词调之外宋代的琴曲,则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品种。就像宋代的山水画意境空灵。
元朝时杂剧得到了迅速发展。元杂剧的音乐是曲牌联缀结构的音乐,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每折音乐限用一个宫调。杂剧曲牌沿用了唐宋以来大曲、词调、诸宫调的曲牌和金、元时期北方的民间小曲,杂剧音乐节奏强烈,风格雄健,豪放,适合舞台表演,可以说元杂剧反映了当时最高的音乐成就,在元朝后期,城市里流行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小令是一个单独的曲调,套曲是一个宫调的若干曲调组成。散曲节奏舒缓,旋律委婉,风格纤雅,适于在青楼酒肆中演唱。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音乐的发展,其音乐内容是现实的、世俗的,形式生动质朴,民歌小曲在城市中广泛流行。说唱音乐有弹词、鼓词、道情、牌子曲等。明初时南戏普遍流行,嘉靖后,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四大戏曲声腔兴起。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造,唱腔委婉细腻,咬字吐音声韵清楚,伴奏音乐丰富,角色齐全,表演讲究,一跃而为众剧之首。而明清时期的器乐音乐发展得更为普遍和成熟,形成多种民族器乐的乐种,如十番鼓、十番锣鼓、陕西式鼓乐、江南丝竹、山西八大套等。
宫商角徽羽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s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西(si)”两个音阶的。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五声”:宫、商、角、徵、羽(《周礼·春官》)
或认为“五声”指阳平、阴平、上、去、入(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
按:这两种观点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古代的五声音阶名和平仄四声是相同的,所谓”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文镜秘府论》引元兢语)
乐律上的“五声”就是“五音”。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商、角、徵、羽也可作为第一级音。如以宫作为第一级音,则五声音阶为:宫(1)、商(2)、角(3)、徵(5)、羽(6);如以徵为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低音5)、羽(低音6)、宫(1)、商(2)、角(3)。
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商为主音,其余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同样,七声音阶也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
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变徵相当于现代西洋乐的F调,声调悲凉。羽声相当于现代西洋乐中的A调,比变徵音高,能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如《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