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鼻海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瓶鼻海豚
瓶鼻海豚

瓶鼻海豚-简介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宽吻海豚,虽然名为海豚,但是是属于鲸类的。

台语:乌“鱼吴”,大帕种,大白腹仔,粗体仔

瓶鼻海豚就是最常见那种海豚,又叫宽吻海豚,一般人所说的海豚就是它。在海洋馆表演节目的那个,救人的海豚其实都是瓶鼻海豚

宽吻海豚的性格友好、活泼而富有好奇心。宽吻海豚喜欢跟随船只,经常会有一群宽吻海豚接近一名潜水员,偶尔宽吻海豚也会救助受伤的潜水员并把他托到水面上。2004年11月,在新西兰海岸,有三名救生员受到一条3米长的大白鲨的威胁,一群宽吻海豚及时赶来,将三人紧紧地包围住,直到40多分钟后他们安全地返回岸边。

海上的它们,可是完全不同的喔!野生的瓶鼻海豚可是很凶的呢!而且它们很少像其它海豚一样成群结对,它们总是十来只一群,向少年飙车族一样四处拈惹生事呦!资料上说啊!它们常常侵犯别种海豚,还有很多杂交的记录呢!宽吻海豚的智力发达,它们的大脑重量甚至比人脑还要重0.1千克,达到1.6千克。宽吻海豚大脑的宽度要超过长度,这有别于其他动物。宽吻海豚的理解力较强,讨人喜欢,又生性好奇,经过人工训练,可以进行公众观赏表演。美国和俄罗斯训练宽吻海豚进行扫雷等军事活动。由于宽吻海豚能用几秒钟就从很深的海底浮上水面,所以对人类的深海研究有帮助。

瓶鼻海豚-生态特征大小长相: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身体肥肥的,嘴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一点.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有的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於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地点: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There are actually two kinds of bottlenose dolphin (tusiops truncatus)。 One form is found near the coast in warmer water,the other form lives off shore in deeper and colder water。(英译:实际上有两种品种的瓶鼻海豚,一种在近海岸的温暖海域, 另一种远离岸边生存在深而冷的海域中.)分布广,曾在黑海,红海,地中海等环绕的内海出没。许多沿岸系统群一年中都留在同一个海域。除了热带海域,主要出现在宽大的入海口,河川下流区域,海湾等广大范围的沿岸。

瓶鼻海豚-生活习性

瓶鼻海豚

瓶鼻海豚是海豚科的代表动物,每年春,夏季交配,怀孕10~12个月后产下小海豚。小海豚以母乳为食,16个月后才断奶。野生海豚寿命可达25~35岁,被人饲养之个体通常寿命较短。真海豚及瓶鼻海豚是为人熟知且最受喜爱的两种海豚。真海豚的背部为黑色或棕色,体侧有较淡色的条斑,腹部为白色,常可见到它们在航行中的船首附近嬉耍。真海豚与属於斑海豚属的另外两种海豚,常和鲔鱼一同活动,甚至会带领鲔鱼避开鱼网。虽然海豚受到美国国会保护条例的保护,但仍有大量海豚因被鱼网所困而遭渔人的杀害。

瓶鼻海豚是水族馆及海洋世界等表演节目中受人欢迎的“明星”,它们也常出现在电视及电影。(加州水族馆的海豚明星是另一种的太平洋白侧海豚)。瓶鼻海豚的背部为黑色或灰蓝色,腹部色较淡,鳍肢部色深。体长1.75~3.6公尺,突出的吻与口部的曲线相结合,看起来好似一直保持著笑脸,十分可亲。海豚可被训练表演一些特技,跳火圈和群体整齐的跳跃等。

瓶鼻海豚-社会行为

瓶鼻海豚

优势体系是因被圈养的海豚回应被圈养压力而形成的,这是一直被争论的,自由生活的族群中并没有如此的体系形成。然而在野外现已有事实证明有优势体系存在於海豚社会中,在昆士兰的近海(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亦如此),瓶鼻海豚常跟在拖网(捕虾)后捕食,当这些船丢弃一些不具营利价值的渔获食,海豚便在一旁等待吃食。在Moreton海湾,海豚有十分大的比例要依明确优势的模式来得到食物,最优势的个体通常为成年雄性,为第一个选择食物者,它们对食物是十分挑剔的,其他较低阶级的个体们(通常为雌性及年少的海豚)则吃碎片及一些较优势海豚从不吃的鱼种。

这个立场论证了瓶鼻海豚引人注意的捕法的范围。在开放水域,海豚则聚成大群体,而在暗礁石处则为个别捕食,在浅水及沼泽地时,它们则将鱼赶上岸后再以几乎搁浅的姿势吃那些在岸上挣扎的鱼。瓶鼻海豚亦会与人类合作赶鱼以期两者皆能获利:有变化的捕食技巧,提示出瓶鼻海豚的群体学习制度,年轻的海豚可像较老的海豚学习。

这种可发展出不同捕食技巧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呈现出食物为一有效的角度来决定群体大小的问题,而从掠食者的角度来评估海豚的群体大小亦引出其他问题:在Moreton海湾,有许多跟在拖网后捕食的海豚,皆会遭到同样跟在拖网船后的大型鲨鱼的伤害,这些伤复原很快,且被鲨鱼攻击并没有遏止海豚继续跟在船后之捕食行为。在佛罗里达水域则研究发现当鲨鱼出现捕食它们的地方时,其便会往浅水处移动(推测那较安全),如不考虑这个说法,其实瓶鼻海豚会攻击并杀死鲨鱼,所以他们俩者从来没有被发现在一起过。海豚会杀死鲨鱼这是有证据的。

瓶鼻海豚的群体为雌性或母系群体,但其之交配系统则不确定,且雄性间之竞争在交配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是秘密,如要去探险这些领域,必须决定开放空间海豚的性别,但要鉴定瓶鼻海豚的性别十分困难,因为雄性与雌性长得实在太像了。

海豚快速流动的秘密,海豚从密度较大的水中快速地跃出水面,并在阻力几近於零的空中自由落下。此种游动方式所需的功率比在水中以相同平均速度游动的方式少了许多。此外,在跃出水面的同时还能同时进行换气,这亦是此方式的一项优点。

瓶鼻海豚-特殊品种罕见的粉红色瓶鼻海豚

瓶鼻海豚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当地船长在加尔卡修湖拍到了非常罕见的一只粉红瓶鼻海豚的图片。

当地租船船长埃里克-鲁伊称,他在那只粉红瓶鼻海豚在加尔卡修湖出现后一直对它进行研究。加尔卡修湖位于美国西南墨西哥湾以北,是一个内陆盐水湖。自人们发现那只粉红瓶鼻海豚与其它正常颜色的海豚一起活动后,参观者纷纷慕名前往加尔卡修湖。

罕见的粉红色瓶鼻海豚

42岁的鲁伊船长称,粉红瓶鼻海豚的眼睛是红色的,它和另外四只海豚在一起,其中的一只看起来是它的母亲,从未离开其左右。鲁伊称:“我是碰巧看到那些海豚的,我注意到一只海豚的体重较轻,它完全是令人震惊的粉红色,皮肤看起来很光滑。我从未见到类似的东西,它的全身都是粉红色,看起来是刚从染料箱里出来。我已发现它有四五十次了,很显然,它和家人已在加尔卡修湖安家。现在已经长大,有时会离开母亲去玩耍和进食。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只海豚看上去受环境或者阳光的影响不大,只是比其它海豚在水下呆的时间要长一些。我对能看到这样令人惊叹的动物感到很幸运,我非常有幸地在它经常到访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客人对于有机会看到这样独特的动物总是感到很激动,我们盼望它能够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

鲸类和海豚保护组织的高级生物学家里吉娜-斯尔维亚称,粉红瓶鼻海豚“真的非常美丽”。她说:“我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从未看到过这样颜色的海豚。尽管它看起来是粉红色的,但这其实是海豚的一种白化变异,目前还不清楚它所继承的是何种白化症。它是一只真的非常美丽的海豚,但人们应当小心谨慎,要尊重它,从远处观察它,限制观看时间,不要去追逐或者骚扰它。”

瓶鼻海豚-特征比较印尼瓶鼻海豚 PK 热带点斑海豚

印尼瓶鼻海豚 VS 热带点斑海豚

瓶鼻海豚

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饲养的五头印尼瓶鼻海豚称得上是海豚“巨无霸”,体长近4米,体重约200 公斤,五头海豚同时表演领空跳跃时,群豚起伏,浪花飞溅,场面蔚为壮观,赢得观众长久的掌声和喝彩声。

热带点斑原海豚可以说是海豚中的“小不点”,体长不到2米,体重只有印尼瓶鼻海豚的一半,约100公斤。在水中跳动时象一条较大的鱼跳出水面,倏然不见。

印尼瓶鼻海豚的训练国内外技术成熟,鼻子修长,身体银灰色,弹跳能力强,国内海洋馆南方的大多是印尼瓶鼻海豚,北方的大多是日本瓶鼻海豚,前者耐高温、后者耐低温。

热带点斑原海豚的训练还处于尝试阶段,该海豚在中国海南岛周边海域经常出现,比市民们熟悉的珠江口及香港海域出现的中华白海豚要普通得多,点斑原海豚学习能力比较弱,不太容易亲近人。

瓶鼻海豚-相关研究瓶鼻海豚皮脂研究

用DB-XLB型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珠江口采集的印度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es)皮脂中36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组成特征、毒性及来源。

结果表明,瓶鼻海豚皮脂的PCBs含量为4945.9ng/g,污染程度相对较轻.PCBs同系物中以PCB101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1.6%,PCB153次之,占12.7%。其后分别是PCB57、PCB66、PCB110、PCB113、PCB133、PCB139、PCB145、PCB151、PCB170、PCB180和PCB187,含量在2.25%-5.86%之间,其余均低于1.5%,PCBs同族物组成以含5和6个氯原子的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0.7%和3.03%,含5个以上氯原子的PCBs占总量的86.7%。皮脂的PCBs国际毒性当量为2394pg/g,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海豚的PCBs可能来自国内生产的PCBs中国2号,其组成类似型号Aroclors 1254的PCBs。

中国水域瓶鼻海豚的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性分析

测定了30头中国水域瓶鼻海豚 (Tursiopssp )mtDNA控制区 5′端424bp的序列,结合已发表的中国水域其它瓶鼻海豚的mtDNA控制区序列,共发现 5 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 37种单元型。中国水域瓶鼻海豚的两个形态型之间没有共享单元型,且具有8个鉴别位点。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均把单元型聚类为分别代表两个形态型的支系。形态型之间的核苷酸歧异度为558%,超过了其它海豚类种间的序列歧异水平,支持把这两个形态型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种,即T .truncatus和T .aduncus的观点。

瓶鼻海豚-易发疾病

瓶鼻海豚

胃溃疡是鲸类动物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主要致病因素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紧张性应激、组胺中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异物损伤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许多海豚胃溃疡病例,其中有一例较为典型,现报告如下,旨在与业内同行分享。

1 发病情况

一头雄性太平洋瓶鼻海豚,年龄约5岁,体重196kg。2007年8月10日从日本太地引进。2007年8月31日下午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离群独处、不愿与饲养员接触。由于场馆内无专用的医疗池,不便于捕捉保定动物,所以先给予口服药头孢拉定、达吉胶囊、维生素B6等进行治疗。在随后的几天中,该海豚食欲越来越差,有时浮在水面或沉入池底一动不动。

2 临床诊断

2007年9月4日,早晨第一餐喂鱼时,该海豚出现拒食,于是将其捕捉上岸采集血液、胃液、粪便样本并进行胃镜检查。血检结果显示RBC、HGB、HCT、Fe偏低,BUN较以往稍高,其他血液参数未见异常。胃液呈酱油色,pH为3.2,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少量白细胞。粪便呈墨绿色粘液状,镜检见白细胞1-3/HPF。胃镜检查见第一胃内多处大小不等的溃疡点。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确诊该海豚第一胃多发性溃疡并伴有出血。

3 治疗措施

瓶鼻海豚

2007年9月4日,胃镜检查后,给此海豚肌肉注射头孢曲松4000mg、止血敏1250mg,灌服鱼浆0.6kg、生理盐水2000ml、雷尼替丁300mg、奥美拉唑200mg、云南白药1000mg以及一些维生素等。灌药后尝试喂鱼,未食。下午精神状态稍有好转,但仍不靠岸,将鲱鱼投入水中发现其能够进食,遂投喂鲱鱼4条,加服硫糖铝2500mg,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10粒(庆大霉素400mg,碱式碳酸铋6000mg)。随后两天在水池边保定肌肉注射头孢曲松,海豚能靠近人并接受抚摸,食欲有好转,饵料鱼增加到3kg,将抗溃疡药物塞入鱼体内投喂。

2007年9月7日早晨发现池底有呕吐出来的鱼子、鱼骨等,重约1kg。再次捕捉上岸采样,然后肌肉注射头孢曲松,同时灌服鱼浆0.5kg、生理盐水2000ml、奥美拉唑100mg、云南白药1000mg、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10粒。灌药时发生呕吐,呕吐物带有强烈的腐臭味。海豚食欲较好,放入水中后,投喂鲱鱼(去骨、去内脏)和多春鱼共约1kg。下午喂去骨鲱鱼2kg,加服硫糖铝2500mg,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10粒。血检结果显示,除原有几项异常外,CREA明显升高,另外,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胃液呈灰白色,较粘稠,pH为7.7,镜检见聚集成团的白细胞。粪便显微镜检查未见异常。

2007年9月8日起调整用药为阿莫西林2000mg、甲硝唑1600mg、奥美拉唑100mg、胶体果胶铋250mg、云南白药1000mg,一天两次;硫糖铝2500mg,一天4次,与其他药物分开投喂。海豚的行为、食欲逐渐完全恢复正常。

2007年9月14日早晨再次捕捉上岸,进行采样和胃镜复查。胃镜检查见第一胃内溃疡均已愈合,但胃粘膜不平整,仍处于瘢痕期。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基本上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胃液无色澄清,有发酵的酸味,pH为4.5,镜检见白细胞20-30/HPF。粪便显微镜检查未见异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调整用药为阿莫西林2000mg、甲硝唑1600mg、奥美拉唑40mg,一天两次,连续服药至2007年10月20日。

4 小结

此海豚胃溃疡的发病原因,至少应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长途运输至新环境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关。鲸类动物的胃溃疡,主要出现在第一胃,胃镜检查无疑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当患病动物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时,胃液显微镜检查、血常规及生化项目的检测往往能够提供辅助诊断依据,例如该患病海豚,通过胃液检查很容易判断胃溃疡出血,而胃溃疡出血造成了铁的丢失和贫血,同时致使蛋白质分解过盛而产生了大量尿素氮。在人类,大约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鲸类动物胃溃疡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若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胃溃疡极易复发。因此,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对鲸类动物胃溃疡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此海豚胃溃疡的治疗当中,本着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的目的,我们多次调整了治疗药物,如在胃溃疡确诊后,考虑到达吉胶囊中的消化酶可能会加剧胃溃疡而停止使用;在使用抗溃疡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因制酸剂剂量过大而导致海豚消化能力下降后,及时停用雷尼替丁并减小奥美拉唑剂量;发现血清CREA升高后,停用了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确认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阳性后,及时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抗菌治疗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