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州状元与文学
版本信息
作者: 朱焱炜 著
出 版 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数: 228000
版次: 1
页数: 266
印刷时间: 2008-1-1
开本: 大32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289018
包装: 平装
内容提要本文以明清时期苏州状元文学为研究对象,抓住了苏州这一地域与状元这一群体两大特色,从苏州状元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科举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科举文学的特色,苏州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化传承的特点。
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的状元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一方面精通科举取士的技巧,一代又一代都往往能够在考试中显露峥嵘,可谓仕途顺达;另一方面则学有专长、史能留名,而且多有文集问世、著作流传。
本文首先在充分蒐集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苏州状元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汇辑和考证,并列出小传;对他们的文集进行钩沉、整理和统计,并做出提要。
在此基础上,对苏州状元作整体性的研究,就苏州状元文学最突出的两点特性——区域文学特性与科举文学特性作深入阐发,并对家族谱系及状元们的作品进行详细阐述。
在区域文学方面,发达的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藏书,以及兴盛的出版业与教育业为苏州状元的出现创造了客观的条件;而苏州的灵山秀水、文风士风则养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恬淡、典则、清丽为主的深具地域特点的文学风格;同时由于状元往往具有政坛和文坛的双重影响力,成为很多人望风影从的对象,因此他们对苏州地区士风、文风的发展方向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科举文学方面,八股文、策文和试帖诗,这些应试的文体,造成状元们的作品文体驳杂,文理一致,文风则趋向于典则、醇厚,一归于正。
此外,明清苏州状元,往往家学渊源深厚,其中不乏出身科甲世家。他们的文风世代传承、前映后照,既继承了前辈的传统,同时又有创新,在交流中深受师承和友朋的影响,通过相同或相近的文学思想、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彼此融为一个创作的集体,乃至于流派。
这些都决定了苏州状元们的文学作品,具备如下特色:作品体裁上,以诗文为主,词曲较少,实用性的文体数量较多;作品的内容上,诗,多咏山水田园,有很多题画和唱和之作;文,多记人论事,兼及诗文评论;作品的风格则比较典雅清丽,语气舒缓和平。
在整体研究的同时,就科举对平民与贵族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以明清苏州状元中的申时行与彭启丰为典型,作个体研究,详细论述其生平、家世、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以期从这两个代表人物身上,窥见苏州状元的全豹。虽然,申时行出身于平民,彭启丰出身于贵族,但苏州状元文学的整体性特点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上都有所体现。同时他们两人又各有特点:申时行圆融机变,文风闲雅淡定;彭定求谨慎峭直,文风真挚端庄。
作者简介朱焱炜,1976年生,江苏苏州人。从小热爱文学,1994年进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在苏大中文系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遂立志从事文学研究工作。2001年在苏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在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别师从马亚中教授与黄霖教授,研究明清近代文学与文论。由于是苏州人,对苏州地区的文学与文化格外关注,先后以苏州弹词与苏地状元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一些论文,希望这些努力能为传播乡土文化,繁荣文学研究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章节目录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第一章区域文学研究:吴文化与苏州状元
第一节明清苏州地区的地理与文化生态
第二节明清苏州地区的士风与文风
第三节明清苏州状元文学作品中的区域因素
第二章历史家族研究:文化传承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宗族观念与家庭教育
第二节明清苏州状元家族
第三节明清苏州状元文学作品中的家族因素
第三章文体研究:以文取士与科举文学
第一节八股文
第二节策文与试帖诗
第三节科举文学在文学史上之意义
第四节应举书写对明清苏州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节诗文大家
第二节制艺先锋
第三节学之大者
下编
第五章明代苏州状元申时行
第一节申时行的生平与处世为人
第二节申时行的主要著作
第三节申时行与曲艺文化
第六章清代苏州状元彭启丰
第一节世家子弟
第二节庭中灵芝
附录一彭氏名人世系表
附录二彭氏名人小传
附录三长洲彭氏家集9种 154卷
结语
附录一明清苏州状元小传
附录二明清苏州状元著作提要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上编
第一章区域文学研究:吴文化与苏州状元
地域或区域作为一个概念的出现,恐怕与人类俱来。而现代地理学所讲的地域或区域,则是一个必须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地域或区域的概念,往往和政区的划分有关。就中国的情况看,区政有历史的稳定性,地域或区域的概念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如苏州,在历史上名称偶有改变,但其辖地基本上是稳定的。明清两代,苏州府大致包括吴县(元和)、长洲、吴江(震泽)、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及太仓州,其地域范围及行政区划基本上没有改变过,并且被沿袭至今。在古代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除非是自然灾害或者战乱,绝大多数人都固守着祖上居住过的地方,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他们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接受来自较远地方的文化也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几乎不变的,语言也是几乎不变的,生活习俗的变化也不会太大,久而久之,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里,便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及民情风俗、审美风尚的濡养作用。孟子云:“居移气,养移体。” (《孟子•尽心》)荀子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糜使然也!”(《孟子•儒效》)早在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各地五花八门的民风民俗,并指出风土民俗往往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评论齐地风俗与地理之关系时说:“齐带三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而班固则进一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汉书•地理志》论齐地云:“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又引《齐诗》二首评日:“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后人论齐地文风,遂有“齐体”或“齐气”之称。曹丕《典论•论文》云:“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李善引《汉书•地理志》为之注云:“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文学,往往具有区域文化色彩。某一地区的民风习尚不仅会影响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时还影响到作品的风格。《诗经》与《楚辞》的差异,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降至后朝,遂出现了许多以区域命名的文学流派,如宋代的江西诗派,明初的吴、浙、江西、闽中、岭南诗派。晚明的竟陵、公安,清代散文流派中的桐城、阳湖,词派中的云间、阳湖、浙西、常州,也都以一地为名。晚近汪辟疆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一文中,更是把清末之诗按地域析为湖湘、闽赣、河北、江左、岭南、西蜀六派。以地名派,究其初衷,并不都有强调区域文化特色的用意,但在客观上,这些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大多与该地的思想文化、风土语境乃至文学艺术的积淀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品往往打上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的深刻烙印。所以,从区域的角度来观照这些文学流派,我们常常可以从中找出它们的某些特色和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就是区域文学研究的必要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