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心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顾心怿

顾心怿(1937.1.23-)石油矿业机械专家。汉族,上海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专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专科班学习,于1956年毕业。195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前身西北石油学校。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胜利石油管理局资深首席高级专家,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

顾心怿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创造性的贡献: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及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以上奖励中均为首位发明人。 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全国总工会列为“全国重点宣传表彰的坚持与工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顾心怿寄语

科技创新首先要树立自主创新的勇气。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创建自主品牌,打造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加之国家为推动自主创新所采取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我们一定能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科技创新还要有引进、消化、吸收的正确方法。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科技上的自力更生。但是,引进、消化、吸收必须找准重点。引进是途径,消化吸收才是目的。科技创新还要有人才保证。特别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还要努力提高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思想觉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德才兼备是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937年1月,顾心怿出生在上海南市区的一条小里弄。尽管家境贫寒,父亲还是咬牙硬撑着让顾心怿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顾心怿自己报名考入了知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吸引他的是该校开设的一个石油机械中专班。这个班,可以不交学费,每月还发生活费和助学金,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支付。在这里,顾心怿记住了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校训:手脑并用,敬业乐群。

1953年,顾心怿毕业,当时的石油管理总局把他保送到了中国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专修班继续学习。三年后毕业,顾心怿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是他却说:“我学的是石油机械和石油专业俄语,北京虽然条件好,却没有油田,我还是去大西北吧。”

他在玉门的工作只进行了三个月。1956年10月,在河北南宫县东南部一个叫明化镇的地方,华北地区第一口基准井——“华一井”正在钻探。因为用的是从原苏联进口的气控钻机,有前苏联专家在场帮助工作,所以顾心怿被上级以翻译的身份从玉门派遣而来。

1957年8月,“华一井”发生井漏,前苏联专家却突然奉命提前撤回。上级要求顾心怿和前苏联专家一起回北京,然后留在北京工作。可顾心怿却提出自己要留下来打井,“除了专家,我是最清楚设备性能的人。”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机械技术员。他开始和工人们一起在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钻井找油,从“华一井”直到“华七井”。

1961年初,东营“华八井”开钻。汇报到济南总部的消息说,钻井的泥浆里有油花,有气泡。身处济南石油机械厂的顾心怿异常兴奋,听说那里的钻井设备经常出故障,他马上拉上两台机床设备,带着工人开车前往东营。1961年4月,东营出油了。这时,负责石油勘探的首长对顾心怿说:“你别走了,留在东营吧,这里更需要你”。

今年72岁的顾心怿,有时会开着儿子的汽车在东营郊区宽阔的道路上疾驰,然而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东营,没有一栋砖房,没有一条平路,连树都找不到几棵,白花花的全是盐碱地。当时石油勘探处的总部设在济南,很多人都不愿意到东营来。而且顾心怿正在读山东工学院的夜大,还有一年就能拿到文凭了。但顾心怿还是答应留下来,而且在东营一干就是近50年。也因此,他最终成了一个没有本科文凭的院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