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锐
1.熊锐熊锐(1894-1927)广东省梅县人,原名新寿,又名维新,号君锐。早年在梅县桂里小学教书和汕头《大风日报》当编辑。后赴日本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于1919年回国。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继而转到德国。1922年6月,先后加入旅欧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旅欧支部工作。1923年1月至1924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旅欧执行部和巴黎通讯处政治委员。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偕德籍妻子奉命回国。1926年上半年,应聘担任广州政治讲习班教授,同时在广东大学专修科学院和广大附中任教。同年9月被聘为妇女运动讲习所教授。1927年初在黄埔军校入伍生部的政治部和第三军的军官学校工作。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时,被国民党逮捕,4月22日在广州惨遭杀害。
2 .熊锐熊锐,男, 1967 年 5 月 10 日,湖北黄梅县人。
一、学习及工作简历:
1989 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
1995 年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
1999 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1999 年— 2001 年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
2001 博士后出站后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3 — 2004 年在加拿大 Guelph 大学物理系访问工作,师从 John Dutcher 教授
二、 承担项目情况:
1. 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一项,武汉大学自强基金一项;
2.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3. 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三、 科研成果:
发表三大索引( SCI 、 EI 、 ISTP )论文 30 余篇。
四、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薄膜物理
聚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软物质,一方面,在聚合物分子链的分解温度以下,聚合物非常稳定,饱和蒸气压低、不挥发,使得关于聚合物薄膜的理论和实验的分析过程非常方便,且聚合物的动力学过程,例如准液态聚合物薄膜的流动以及聚合物薄膜的破裂过程可以控制得非常缓慢,便于我们深入细致地观测;另一方面,聚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塑料、发光材料、光涂层、微电子工艺中的绝缘层、附着层和光信息存储等。国际著名软物质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P. G. De Gennes 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聚合物薄膜物理的研究领域,而且 P. G. Gennes 至今仍活跃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和界面领域。聚合物薄膜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软物质的丰富的物理学性质和动力学现象,为深入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生命科学的本质提供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聚合物薄膜的研究,例如聚合物薄膜稳定性的研究、聚合物薄膜自组装图形的研究等为聚合物薄膜的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低维电荷密度波系统
低维钼类青铜导体 具有奇特的各向异性结构,丰富的非线性输运性质(开关、交直流干涉、记忆效应、巨介电常数、大的正磁致电阻等), 其研究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其 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 低维钼类青铜导体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而且 为 钼类青铜 导体的电子元器件开发打下基础。
3《诗经》选读之《国风 燕北 熊锐》遵彼玉坟①,发其民宪②;未见君子③,戏谑如乱。 遵彼玉坟,示其民章;既见君子,度我删文。熊锐尾蓝④,账号如禁⑤;虽则如禁,河蟹孔迩⑥。
①遵:沿着。 玉坟:玉河的堤岸。即御河的堤岸。
②发:展示。 民宪:全国通用版的村规民约。
③君子:采风使,即周代收集民间诗歌用于观察朝政的官员。一说是国朝的观风整俗使。
④熊锐: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斑鸠。《毛诗什物考》中介绍其是商朝的国鸟,称为草泥大鸠,特征是尾部为蓝色。在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一度濒临灭绝。
尾蓝:诗曰“河水如血,何鸠尾蓝?”,指草泥大鸠蓝色的尾巴不便于在红色的黄河附近隐藏。
⑤账号:通假字,即障蒿。熊锐在校(读jiao音)内的巢穴,目前唯一发现的疑似遗址位于京郊五道口工学院内。
禁:通“经”《尚书》记载,周天子曾下令诸侯国“荒服经鸠”,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捕杀草泥大鸠。
⑥河蟹:我国古代王室祥瑞的一种,据说以终秧苔为食,善于清理各种杂草。
孔:很,非常。 迩:近。
诗解:
顺着御河的堤岸走啊,悄悄展示新的村规民约。他没看见尊贵的采风使,嬉戏玩乐就像在捣乱!
顺着御河的堤岸走啊,悄悄展示新的村规民约。终于看见尊贵的采风使,心想文章要被删除掉。
草泥大鸠尾巴是蓝色,藏身障蒿果然被封杀掉。虽然障蒿都已全封杀掉,熊锐离河蟹还是很近!
背景:史载周武王病逝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辅政,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开始恢复战争中被破坏的社会经济。但是当时以殷侯武庚为首的一些心怀不满的商朝旧贵族,企图把人民拖回水深火热的纣王时期,传播谣言,煽动对周公的不满情绪。宗周镐京的一些高级官员如管叔、蔡叔等也参与其中,阴谋颠覆以周公为代表的周王室的领导。在谣言下,德高望重的召公奭等老臣也对周公产生怀疑。而成王由于年幼,当时也倾向于已经勾结武庚叛乱的管叔、蔡叔等,史称“三监之乱”。面对危局,周公果断行动,争取到召公奭等老同志的支持,及时制止了镐京内部的动乱,并消灭了“顽民”的反抗,暂时软禁了成王,并用《无逸》进行批评教育。
本诗大约作于三监之乱之后二十年,当时有部分顽民后裔制定和传播一部形同殷商旧律的全国通用版村规民约。对于这股歪风邪气,朝廷派遣观风整俗使进行处理。诗人所记载的正是一位尊贵的观风整俗使成功清理掉一个传播巢穴的事件。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以找到其露出的蓝色尾巴,摧毁了草泥大鸠的巢穴作比喻,赞美了朝廷和众多观风整俗使辛劳勤勉、巨细无遗的工作。同时以草泥大鸠巢穴虽毁,河蟹仍然不断寻找其去向,勉励各级相关部门,对于顽民不能松懈,要再接再厉,坚决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