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
【湖口县石钟山】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邮政编码: 332500,电话区号: 0792。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 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浊。(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 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 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游罢石钟山可东去彭泽县境内的龙宫洞溶洞群,相距43公 里,可乘汽车到达。
景点:昭忠祠:建于石钟山顶。清咸丰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祠分前庑后庑,面对江湖,视野开阔。曾国藩、彭玉麟均有记,并手书碑刻,曾、彭等若干人为祠撰写的长短联达百余幅。祠前辟有广场,祠两侧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内新创编钟古乐演奏项目,所用编钟系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编钟仿制。
英雄石:在上石钟山麓,昂踞岩石之巅。相传为明代朱元璋大将常遇春与陈友谅交战时,用枪挑放于此。石上,至今还留存着枪剌的痕迹。
碑廊:从绿荫深处至锁江亭,沿长廊壁间,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有关的名家简介、浣香别墅、唐魏征手书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厅:位于全山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谕亭:位于山之北面,为两层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济门(北门)内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丰四年(1854)兵毁。咸丰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于此,立上谕碑,亭名及碑文为曾国藩手书。
桃花涧:又名渔人精舍,取意陶渊明《桃花源记》。洞内有三个不同的“梦”字,为彭玉麟手书。
浣香别墅:位于山西北面。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中有空院。中院两廊墙壁镶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位于山之西北面,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太平军驻此期间,曾在此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
报慈禅林:位于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宝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岛,均早毁。1980年修复,重塑观世音菩萨供奉殿中及殿后蓬莱仙岛等仙佛塑像。
石钟山交通线路
1、九江长途汽车站有到湖口县的车,10元/人,下车后坐路边的公车就可以到石钟山;
2、游客也可从九江市乘船至湖口县双钟镇,20元/人,然后登临石钟山。
【古文《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概况: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 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 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v。全山分上下两部分,面南临湖的是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的是下石钟山。两山总面积有十万平方米,海拔67.7米。山虽不高,但悬崖峻拔,突兀峥嵘,插湖锁江,气势不凡。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激战,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军曾在此重创曾国藩水师,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在此高举义旗,百万雄师渡大江在江阴至湖口突破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古往今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非经大治铸不借梵宫鸣”。石钟山,分为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上石钟南踞,下石钟北盘。其形宛如一对硕大的风铃,扣置在鄱阳湖的出口处,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如同半岛,双峰独立,突兀峥嵘,扼湖锁江,气势不凡,山虽然不高,海拔61。7米,。“双钟”总面积也仅为9万平方米,但“绝壁有岩皆起阁,归僧无路只乘舟”,“凌空险峭千重出,插地玲珑百态生”的独特风光,使它名声远振,传颂千古。
“石钟涛出鲸鱼鸣”,石钟山那发自天籁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空空成韵味,这“钟声”和涛声所构成的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图景,音乐家也难以模拟,诗人墨客也无法描述,因此,终使这神曲般的主体图景成千古奥秘,吸引着历代有识有志之士前来探寻。
早在《水经》一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定名,以声定名者,其论也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豉浪,水石相捕,响若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抑止响腾”,因石质而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大文学家苏轼送长子苏迈到江西德兴县赴任,途经湖口,登临石钟山,他对上述两说十分怀疑,决定亲自去考察。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他带着儿子苏迈乘坐一叶小舟,出没在绝壁深潭之间,进行认真的实地勘察。他终于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有“镗鞯”之声,他自认为他已解开这千年之谜,找到了石钟山“钟声”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立论过于因陋,但他哪里知道,却潜隐着荒谬的悲哀。明代罗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评述他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故而结果不确。罗、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尘,绕过石钟山转了数次,仔细探寻,发现苏轼当时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 ”,而罗、彭二人则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综,才找到“钟声”的真正原因。“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至此,石钟山的天籁之声,这支“神曲”终于找到“源头”。但不管怎么样说,每次“把酒问青天”,都是对科学殿堂的叩击,都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称道的。。
“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都赞颂了石钟山的色奇。石钟山处在湖江分界处,它的两侧,一侧是鄱湖,其水色深绿一侧是长江,其水色深黄。而山体本身苍翠夹在这一绿黄的中间,形成“诸色并陈,各领风流”的气势。再加上山体上的建筑体,呈现给人们一个色彩斑谰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在月夜,这里色彩变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风轻月江的夜晚,微风摧起轻浅的濑波涡洲,月光和山上的灯光投射到水面上,弯弯曲曲,幽幽丽丽,闪闪烁烁,随着水面“漂流”,随着波纹抖颤,像是一幅幅缓缓流动的风景画,征兆着丹青高手的无限灵想与幻感,给人以极度大的慰籍。
沿着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可见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清咸丰皇帝批谕兴建的照忠祠,清军水晌将领彭玉雇人为其母超度的“报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何处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厅,还有园林建筑古雅奇特,颁缜密,依山就势,点缀于山腰山顶,形成多层次园林美景,这些风格各异的景点之间,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结合,虚实相间,使人往往在山穷路尽之时,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令人回味无穷。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玲珑满目,虽经世世代代风霜侵蚀,战乱破坏,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记怀天地”等都是石质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代诗人王英形容石钟山的形胜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际来。惊涛撼岩石,万壑鼓风雷”。
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称为”江湖锁钥”的石钟山,自三国至新中国成立 ,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80万;元未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出没于此山之间;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石钟山屡受战火硝烟洗礼,虽然留下了创伤,但也流传许多可颂扬的英雄事迹。
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潇潇洒洒令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这“钟声”的境界,在于一个“空”字。这“空”声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这声音带着铁质,带着峻冷,经过历史的打磨,竟变成一部活的历史,让品鉴。
【作家石钟山】
石钟山石钟山,男,当代著名作家,1964年生于吉林,1981年入伍。先后在空军雷达兵、航空兵及总后某院校工作16年。1997年转业后,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北京电视台工作。现为武警总部政治部专业作家。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现发表长篇小说《白雪家园》、《飞越盲区》、《男人没有故乡》、《向北、向北》、《影视场》《军歌嘹亮》《玫瑰绽放的年代》、《遍地鬼子》、《大院子女》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四部,共计500余万字。短篇小说《国旗手》获《小说月报》第八届百花奖。作品曾获《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奖。根据石钟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母亲,活着真好》、《角儿》、《玫瑰绽放的年代》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或即将征服广大观众。
【长篇小说】《白雪家园》
《男人没有故乡》
《向北、向北》
《遍地鬼子》
《飞跃盲区》
《影视场》
《军歌嘹亮》
《玫瑰绽放的年代》
《大院子女》
《遍地鬼子》
《男人的天堂》
《红土黑血》
《天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