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诈骗
手机诈骗,就是通过手机的渠道以各种方式诈取手机用户的钱财,有设置中奖陷阱、发布彩票中奖信息、窃取银行卡信息、骗取高额话费等多种类型的诈骗手段,但透过手机短信或者电话诈骗的真实案例细究起来,都有“破绽”可言,还是可以戳穿这些形形色色的诈骗方式。针对各种诈骗手段,消费者重要的是要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识,切不可轻信贪财,另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避免一些损失。
手机诈骗-诈骗类型1、设置中奖陷阱。以中奖为诱饵,诈骗者让手机用户先汇邮费、手续费或个人所得税到一个银行账号,收到钱后便逃之夭夭;
2、发布“六合彩”虚假信息。“六合彩”是政府明确禁止的赌博行为,但是诈骗者却通过手机短信向用户群发虚假的非法“六合彩”特码信息来骗取钱财;
3、窃取银行卡信息。诈骗者假冒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手机短信,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或卡的信息资料被泄露,骗取持卡人的信任并拨打手机短信所指定的电话进行银行卡的核查,结果由于持卡人不经意泄露了自己的银行卡号、账号或密码等信息,导致银行卡的资金被诈骗者窃取;
4、贩货诈骗。诈骗者发送手机短信散布自己低价出售走私汽车、代办各类证件等虚假信息,诱骗手机用户向指定的账户汇款,从而实施诈骗活动;
5、骗取高额话费。这类短信的方式比较多:有的短信称该手机用户的朋友为他点播了歌曲,请他拨打某电话收听,如果手机用户回电话听歌就会被收取高额话费。有的短信打着“短信速配”、“网上恋人”的旗号,引诱手机用户回复短信,结果回复短信的用户的手机号码就会被一些非法短信网站锁定从而支付高额话费。有的短信通过窃取手机SIM卡信息骗取话费,如果手机用户按照短信的指示操作了,SIM卡号就可能被骗取,诈骗者从而可以利用该卡随意拨打电话。
手机诈骗-特点求救短信诈骗
广泛性:手机短信的传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和接收短信,手机短信的时效性比较强。诈骗者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向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群发短信。由于手机短信传播的这种广泛性,诈骗者能轻而易举地扩大诈骗短信的传播范围,提高诈骗的命中率。
流动性:手机短信的传播不受地点的限制,具有流动性。诈骗者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和作案地点等,经常使用异地手机、多部手机进行诈骗。流动性使诈骗团伙一般采取跨区域流动作案的方式,这使诈骗者的活动不易暴露和被发现,而且被诈骗者分散在中国各地难以被查找,这非常不利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等工作的开展。
隐蔽性:手机短信的传播接收渠道具有隐蔽性。通过手机短信,诈骗者不需要露面就能轻易进行诈骗。手机短信传播的隐蔽性使被诈骗者在整个被诈骗过程中只见文字,而不知道诈骗者的身份、作案地点等其他信息,这种隐蔽的作案手段隐藏了诈骗者的作案线索;同时,在手机短信诈骗活动中,由于“贩货”、“六合彩”等活动本身就是非法的、需要隐蔽进行的,所以这种手机短信传播的隐蔽性不仅适合了诈骗者的需要,也适合了被诈骗者的心理和这种非法活动本身的实施环境。
强制性:中国手机用户接收短信是无法选择的,具有强制性,处于被动地位。诈骗者向手机用户发送的短信能强制性地迫使用户接收。这种强制性使诈骗者的短信能顺利到达预期的诈骗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效果。
针对性:由于手机用户的可选择性,手机短信的传播具有针对性。每个城市的手机号码段都是已经分配好的,有一定的规律性。诈骗者可以根据某一城市的号码段向该城市的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此外,诈骗者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特定人群的手机号码,例如,消费者留给一些商家的手机号码;有的通讯公司出卖的手机号码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诈骗目标的针对性。
手机诈骗-案例及应对复制SIM卡诈骗充值卡
冒充老朋友进行诈骗
广州的小黄偶然间收到了在深圳工作的表弟小臧的短信:“我现在在车上,手机没钱了,你帮我充值。因为手机欠费,不能直接充值,把充值卡密码发给我。”不知情的小黄信以为真,把充值卡密码发了过去,然而最终发现短信并不是小臧本人发的,结果小黄白白被骗走了两张百元充值卡。而令人奇怪的是,小臧对此并不知情,而且手机和SIM卡一直没丢,直到第二天有人报告,小臧才发现自己的卡已失效。他赶紧到营业厅补卡,发现卡早已被列入黑名单。随后小臧报了警,派出所方面称,小臧已经不是第一个报此类案件的人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小臧的SIM卡是被人复制了卡上的信息,然后将其密码故意输错,导致其卡被列入黑名单不能使用。罪犯就用复制的SIM卡进行作案。由于小臧的联系人电话都存在SIM卡上,罪犯盗取了SIM卡信息后,向所有的联系人都发出了索要充值卡密码的短信,不少警惕性不高的人不小心就“中招”了。
此举带有一定的高科技成分,而且跟其它诈骗现金、要求汇款不同,诈骗充值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应对措施:
1、由于涉及到金额,所以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于收到的短信尤其是涉及到财物的短信要格外谨慎,哪怕是当事人发来的,也一定要打电话向当事人确认。
2、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避免被他人盗用相关信息。小臧一直将联系人电话存在SIM卡上,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保管好手机和信息是最关键的。
3、一般在本省内,正常使用的手机号,欠费了也可以自己充值或他人帮忙充值,不需要发充值卡密码过去。如果打了充值电话,系统提示不能直接充值,很可能手机号已被列入黑名单,而当手机被列入黑名单,无论他人还是本人都是不能充值的。
短信诈骗汇款
姜姨接到一条短信,声称是自己在外地的女儿发来的:“妈妈我在外地出差,手机被抢了,现在没钱回家。你赶紧给我汇款到××卡里。我是借人家手机发的,电话就不用打过来了,回去再跟你细说。”姜姨警惕性不高,按照短信照办,结果上当了。此外,老张经常收到“请汇款到卡号××,收款人×××”这样的短信。每次收到时,老张总是一笑了之,避免了受骗。相信不少人的手机里,也经常收到过这种短信诈骗汇款的短信。整体上看,这种方式手段并不高明,有的是群发,“姜太公钓鱼”,可能会有“愿者上钩”,碰到一个是一个。因为直接涉及到金额,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因此成功率并不高。
应对措施:
1、不要相信陌生人的不明短信,哪怕有巧合的汇款需求也需要谨慎,一定要打电话确认。
2、掌握好自己的手机信息,避免手机号码或者资料泄露给不熟悉的人。
信用卡消费短信诈骗
小王收到一条不明的短信:“您的银行卡消费了××元,为了您的用卡安全,请您拨打电话×××联系。”将信将疑的小王打电话过去,接线员让他报卡号,甚至问了他的密码,说要帮他查询消费记录。细心的小王没有轻信,随后自己检查了银行卡的余额,发现并没有减少。原来该诈骗短信试图骗取小王的卡号和密码。
应对措施:
1、正规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服务电话和短信发送密码,而且正式对外公布,收到的短信如果不是这些号码发来的,有假的嫌疑。如果发现有疑问,可以打银行的正规服务电话。
2、任何人包括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不会涉及到询问用户密码这一个层面。
电话诈骗
60多岁的黄伯不久前接到一个电话,声称是上海检察院的,黄伯的2张信用卡被盗刷,一张被盗刷了14万元,另一张被盗刷了5万元,现在检察院要查,需要冻结黄伯的账户。请他按1键转接到相关座席,由相关服务人员进行处理。曾经丢失过身份证的黄伯和老伴确实有两张挂在儿子名下的信用卡附属卡,但事实上在外地的儿子早已经将附属卡销卡。不知情的黄伯按了1,接线的小姐说现在为了避免他的进一步损失,在冻结账户之前,要黄伯把自己所有的存款转到指定账户,而且因为是秘密调查,黄伯不要告诉家人。就这句话让黄伯发觉不对劲,果断地认识到了这是一起诈骗案,没有理会,避免了损失。黄伯的儿子获悉后怀疑,可能是银行将他们的信用卡资料泄露出去了。
应对措施
1、信用卡是有额度限制的,超额是不能继续刷的。一般情况下,个人非常少的有14万的额度,被盗刷14万的可能性很小。这是最大的疑点。
2、正常情况下,如果自己没做坏事,个人的财产很难说随便就会被冻结。
3、对于来历不明的电话,尤其是自称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的电话,要谨慎小心,防止坏人借机诈骗。
手机诈骗-防范措施手机诈骗--骗充值卡
1、自觉增强防范意识,克服贪图便宜的心理,识破虚假手机短信,防止上当受骗。媒体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对受众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和引导,使人们不断提高提防和识别手机短信诈骗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和手机短信诈骗一样的传播渠道——手机短信的形式,提醒和告诫人们防范手机短信诈骗行为。这样可以增强针对性,通过同一传播渠道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手机短信诈骗的重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降低此类诈骗事件的发生。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滞后是手机短信诈骗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法律对手机短信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手机短信具体的打击查处工作中法律依据不足,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制定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法律法规。
3、加强社会联动防范。通信、银行、公安等部门要协调合作,明确职责,加强联动防范,合力打击手机短信诈骗活动。电信部门落实手机实名制,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手机短信的监控、拦截、过滤等;银行部门要严格限制利用假身份证和他人身份证开户,严格把关异地存取服务和核查外省银行卡取款的身份证与登记相关资料等;公安部门要重视人民利益,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打击手机短信诈骗活动的研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鼓励群众对手机短信诈骗的举报,积极配合银行、电信部门的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