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

概况歼-8是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它的设计理念和善于中低空格斗的歼7/米格21完全不同,并非米格21的放大版。
歼-8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气动外形,装两台WP-7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58.8千牛(6000公斤)。起飞推重比0.89。
1964年提出研制歼-8的设想,1965年正式决定开展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1966年底设计部门完成了歼-8的全部设计工作,1967年初开始制造原型机。1969年7月5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及缺乏研制经验和预先研究工作进行得不充分,致使歼-8至1979年12月才设计定型。
歼-8除白天型外,尚有歼-8I全天候型。与白天型相比,全天候型歼-8I主要的改变是增装了全天候雷达和其它电子设备,采用了新座舱盖、新座椅、组合仪表、新氧气系统,改装两门23-III双管机炮,可挂4枚PL-2乙空-空导弹。
歼8II是和歼8完全不同的新款飞机,无论进气道还是发动机都完全不同,所以歼8II战斗力大幅跃升成为当时重点装备的机型,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后续改进机型还有歼8D、歼8F等。这两款改型主要是采用更新的昆仑发动机和雷达。
歼8系列飞机先后出了8个院士,可谓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奇迹,也说明中国原创飞机设计事业整体水平不高,长期围绕一个机型做文章还能博取院士荣誉。
技术数据外形尺寸
翼展 9.34米 机长 21.52米
机高 5.41米
机翼面积 42.19米2
重量及载荷
正常起飞重量 1385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 M2.2
实用升限 20500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多次进犯我国,虽然被我地空导弹部队用HQ—2导弹击落5架,但由于HQ—2的效率低下、装备有限等因素,只能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在U—2可能入侵的地域进行设伏拦截,使作战能力受到限制。
为改变我军没有高空截击机的状况,用俩架J—7拼一架的方式,研制出了J—8型飞机,使其飞行高度达到了U—2的2万米,用机炮进行攻击,国家与1980年 3月批准了J—8的定型并量产。当时的J—8只是白天型截击机,最大特点是突出了“高空、高速”,但其他作战能力有限,在当时除了米格25/31,再没有比其飞的更高、更快的截击机。由于七十年代中美建交,U—2不再来我国进行侦察活动,J—8失去了用武之地。
沈飞人对J—8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J—8I、J—8II,从白天型发展到具有全天候、能在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其中J—8II于1986年9月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展上亮相,又于1989年6月在法国巴黎航空展上一展雄姿。
J—8II的研制周期仅为17个月零12天,很多部件都一次对接成功。于1988年10月定型,改进的方面包括:
1、从新设计了前机身,改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以便安装雷达。
2、换装了推力为6600Kg的涡喷—13A发动机。
3、更新了瞄准具和火控系统。
4、增加了两个外挂架,便于安装导弹。
5、加强了电子对抗能力。
6、安装了自动驾驶仪和差动平尾操纵系统。
J— 8II的作战/飞行性能全面超过了当时的米格23,部分性能超过/接近了幻影2000和F—16。后来在国外的帮助下,装上了ZE/M2032雷达和PL —8导弹,由于没有下视功能,作战性能有限。1995年与俄罗斯合作,生产了装有探测距离80Km的祖克—8II雷达,使其有了一定的作战性能。
近来J—8F问世,装有最大探测距离达120Km的神鹰新型雷达和火控系统,有60Km的下视能力,可跟踪15个/攻击其中6个目标,可以称其为名副其实的截击机了。
保留J—8II的主要原因是其突出的高字,即“高空、高速”。纵观现代第三/四代作战飞机,均装有省油、推力大的涡扇发动机,但其性能决定了装此种发动机的战机最高升限在18Km以下(一般在17Km),而J—8(D/F)换装了更大推力的昆仑—II(推重比为1.06)发动机,可以飞的更高、更快,其空中加油能力使航程大大的增加,从而J—8可以高高在上的向下对其他类型的飞机进行攻击。
由于来袭的敌机作战高度不如J—8高,即使其发射空—空导弹,由于是从下向上打,其没有推力矢量能力的导弹很难在稀薄的高空获得效果(大气稀薄对导弹的气动舵面效率下降),容易造成脱靶,也就是说,类如 F—22、F—35、F—15等这些飞机,对20Km以上升限的J—8很难构成威胁(当初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对MIG—25就束手无策,反而被其突破F —15的防线,并击落了F—18,美空军作战以F—15夺取制空权,再以F—16协助F—18、A—10进行对地攻击),而J—8则可以用其高空、高速特性,突破敌机防线,用PL—8/12或Kh—31A进行远程攻击,攻击敌人后方的预警/指挥机、加油机,没有预警/指挥机的美空军就会失去空中优势,象F —22等必须开启本机的雷达进行探测,使其失去“隐身”能力,J—8即可以下视其反射面积大的机身进行攻击,而中低空的J—10/11等也由于F—22的 “可视”对其进行攻击,这就是我军空战的高/地搭配而保留/改进J—8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