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广福寺

北山乡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舍僧等7间,仅1僧住寺。现原建筑完好,无僧。

峨眉山广福寺广福寺位于牛心岭下、宝现溪侧。宋时建“牛心院”,后倾圮。明万历年间重建,取“广种福田”之意更名为“广福寺”。寺内有观音、大雄二殿。20世纪末,居士捐赠观音、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四尊汉白玉造像,与原有的释伽牟尼玉佛,组成玉佛殿供奉,成为全山唯一以玉佛组成的殿堂。寺下宝现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水中多五彩之石,映日而放异彩,中有一种奇特之石,名曰“宝珠”。

长顺县广福寺位于广顺镇北场村后街下段北侧,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6°12′50"!海拔1280米,距县城27公里。

其始建年代为清乾隆九年(1744)。八字庙门而入,有一六角塔,为六月二十八烧千障(纸钱)用。经一院坝是庙的四合院,左两间叫“孤魂祠”,右五间为“道人舍”,五间大殿,中供“城隍主者辅德大帝” (简称“城隍老爷”)塑像,左右供东狱、南狱大帝,还有各种泥塑木雕菩萨。

每年农历七月半都要抬城隍老爷出游,俗称“抬神”大批信男善女跟随出行,各家各户备纸烛果品迎接,场面热闹非凡,这已成为广顺民俗的一大特色。

芦山广福寺

广福寺

曾在中共芦山县委内。据县志载,此寺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潘邃碑记中称为古寺,于宣德(1426年至1435年)中重建,此殿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建筑,屋面为歇山,面阔三间,明间宽7.1米,次间宽3.3米,进深四间,均为3.3米,柱网平面约成正方,为八架椽屋分心用五柱。明间补间铺作三朵, 中心一朵为镏金,但不出昂,两侧斗拱出挑斡至下金槽,内外出45 °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一朵出45°斜拱。柱头斗拱与补间斗拱均为 五铺作。后檐下均以挑枋替代斗拱。部分梁柱节点为穿斗,当心二 间有平图天花,檐口无飞檐,柱径54厘米,台基的正面成须弥座式 ,垂带踏道。此殿结构与青龙寺大殿极为接近。(《文物志》)

该寺现已经迁走,上面是在其遗址地下出土的一批精美的唐代石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