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果崖豆藤
喙果崖豆藤(Millettia tsui Metc.)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藤本,长3-10米;树皮黑褐色。花期7-9月,果期10-12月。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海拔200-1600米。
中文学名:
喙果崖豆藤
拉丁学名:
Millettia tsui Metc.
别称:
老虎豆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目:
蔷薇目Rosales
亚目:
豆亚目 Leguminosineae
科:
豆科Leguminosae
属:
崖豆藤属Millettia
目录
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使用价值
形态特征藤本,长3-10米;树皮黑褐色。小枝圆柱形,颈直,具细棱,
喙果崖豆藤植株(14张)
无皮孔,初时密被褐色绒毛,后渐秃净。羽状复叶长12-28厘米;叶柄长5-8厘米,与叶轴均被细绒毛或秃净;托叶阔三角形,长约2毫米,宿存;小叶1对,偶有2对,近革质,阔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0-18厘米,宽5-8厘米,先端钝圆骤尖,基部钝圆至阔楔形,两面均无毛,光亮,中脉上面平坦,下面隆起,侧脉6-7对,达叶缘弧曲上弯,细脉网状环结,两面均隆起,甚明显;小叶柄长5-7毫米;无小托叶。圆锥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生花枝长而伸展,基部常有叶,密被褐色细绒毛;花密集,单生;苞片小,卵形,小苞片离萼生;花长1.5-2.5厘米;花梗长5-8毫米;花萼杯状,长约8毫米,宽约8毫米,萼齿短于萼筒,阔三角形;花冠淡黄色带微红或微紫色,旗瓣和萼同被绢状绒毛,阔长圆形,基部具2耳,无胼胝体,瓣柄短,翼瓣长圆形,基部戟形,龙骨瓣镰形,直;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花盘皿状;子房线形,密被绢毛,基部狭窄具柄,花柱斜伸,微被毛,胚珠4-7粒。荚果肿胀,单粒种子时为椭圆形,长约5.5厘米,径约4厘米,具2-3 (-4)粒种子时为线状长圆形,长约7厘米,径约3厘米,密被褐色细绒毛,渐脱落,顶端有坚硬的钩状喙,基部渐狭,果颈长约5毫米,种子间缢缩;种子近球形或稍扁,长2-2.5厘米,径1-2.5厘米。花期7-9月,果期10-12月。[1][2]
地理分布产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1]
使用价值根、茎入药,广西瑶山称“血皮藤”,能行血补气,治风湿关节痛;茎皮纤细坚韧;种子煨熟可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