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圣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怀圣寺

怀圣寺简介建于唐初,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故名怀圣寺。地处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寺名“怀圣”是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称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毁于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后明清时期先后重建。

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光塔在寺西南角,还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始建于唐代,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砂,塔身开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设二螺旋形楼梯,双梯绕塔心盘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顶。塔顶原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为飓风所坠。顶部用砖牙叠砌出线脚,上砌尖形顶,为1934年重修。此塔为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怀圣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贞观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怀圣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1949年后,怀圣寺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络。

建筑特色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布局,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礼拜殿坐西朝东,礼拜时面向圣地麦加,建筑的比例、色彩、装饰均具西亚风格。

光塔

光塔位于寺门西南隅的正式名称“怀圣塔”,因教徒在诵经时常在塔顶用阿拉伯语呼喊“邦卡(呼唤之意)”,也被称为“邦卡楼”。粤语里“邦”与“光”谐音,另外塔位于珠江边,唐朝时入夜后塔顶悬灯来为来往的船只导航,故人称“光塔”或“番塔”。

此塔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具有阿拉伯风格,高36米,青砖砌筑,底为圆形,表面涂有灰沙,塔身上开有长方形小孔用来采光。塔内有二螺旋形楼梯绕塔心直通塔顶。塔顶部用砖牙叠砌出线脚,原有金鸡立在上面,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被飓风吹落,1934年重修时改砌成尖顶。

现状怀圣寺目前仅对中外穆斯林开放,并不对社会人士开放。

怀圣寺同时也是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