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学班国学班即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班级,特点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重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而国学教育则侧重文化的提升,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及民族文化复兴的学生做准备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如今国学班大概分:幼儿蒙学班(私塾)、青少年国学班、高校国学班(包括实验班)、国学总裁班(高价)等。北师大辅仁国学研究所

如今办高校国学班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总裁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来自网络整理)。

“国学”一是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据《现代汉语词典》)。国学班,自然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做准备的。如果把开办国学班仅作为高招专业设置的一个新的变化来看待的话,那么,“国学班”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用新瓶子重新装盛的“陈年老酒”。其课程则是依据国学教育的特点,实行分阶段实江西师范大学

施、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新模式。通过各有侧重、逐步加深的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国学精深意蕴和国学治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借鉴古代教学方法和当代西方教学、培养方法,以经史子集等原典为研习主体。除了学习文史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外,西方文论、西方学术方法、中外思想比较等都是必修课程,同时还要探索、寻求中西教学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和创新。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国学基础知识、国学精神意蕴、国学治学方法三个模块。选拔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国学基础知识,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为目标。国学教学与研究既要继承传统的治学特点,又要充分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文物资料,使我们的国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学术视野。国学院的教学机制力求创新,在二年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按照双向选择与统一协调的原则进入导师制阶段。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把读书与研究问题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国学院教学将秉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拓学术视野,树立人文关怀精神。

国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学基本典籍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与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现代知识体系,能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国学研究与教学,以及文化交流,文博管理,编辑出版等其他相关实际工作。国学班将充分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重视国学自身固有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术研究与文章写作,将专业知识与文化修养融会贯通,做到通才与专才的有机融合,基础与应用的有机融合。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左传》研读、《诗经》研读、《论语》研读、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周易》研读、《老子》研读、《庄子》研读、《孟子》研读、《楚辞》研读、《史记》研读、《汉书》研读、乐府诗研究、杜诗研究、宋词研究、国学研究讲座、《三礼》研读、《孙子兵法》研读、《墨子》研读、《荀子》研读、《商君书》《韩非子》研读、《说文解字》研读、《世说新语》研读、《文心雕龙》研究、《昭明文选》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研究、韩愈研究、敦煌文书研究、西域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国学高峰论坛

国学班举要国学班大致有高校国学班、社会国学班。

如今办高校国学班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总裁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来自网络整理)。

社会国学班以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推出了国学拓展训练营的营员班级制,使得国学真正扎根民间、走进百姓有了普及推广的可能。

国学的由来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

“国学”也与《国学概论》有关,后者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之派别分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在 《国学概论》中却有不同认识: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国学中经、史、子、集的说法“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是记载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

古代及现在研究人员借由“经”、“史”、 “子”、“集”四部的研究,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及精确使用资料之方法。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