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婳词·恒王好武兼好色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姽婳词·恒王好武兼好色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出处:《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作品原文林四娘画像
[1]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1),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2),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3),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4),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5),脂痕粉渍污鲛绡(6)。
明年流寇走山东(7),强吞虎豹势如蜂(8);
王率天兵思剿减,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9)。
青山寂寂水凘凘(10),正是恒王战死时;[2]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育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11),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12)?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13),秾桃艳李临疆场。
纺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14);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15),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16)![3]
作品原文白话文翻译恒王爱好武功又喜欢女色,
便教练宫中美女演习骑射;
秾歌艳舞都引不起他欢心,
唯有列阵操戈才洋洋自得。
眼前一派太平景象不见战云征尘,
女将军的身影在红灯里时隐时现;
叱咤风云时口舌都生香阵阵可闻,
较弱无力霜雪般的刀剑难于举稳。
丁香般的花结配着芙蓉色的丝绦,
那丝绦上系的不是明珠而是宝刀;
操演完毕已是夜阑人静精疲力竭,
汗水冲成胭脂的痕迹点污了鲛绡。
第二年有一股流寇奋起山东,
强悍的如狼似虎又好像蜂拥;
恒王率领官兵一心想要剿灭,
却一战再战都失利不得成功;
腥风血雨吹打田野里的麦禾,
白日映照旌旗虎帐早已一空。
青山沉寂鸣咽的流水响声渐渐,
这正是恒王拼战沙场死亡之时;
雨水淋着白骨鲜血染透了荒草,
黄昏冷月下只有鬼魂伴守死尸。
朝廷里众多将士只管保住自身,
眼看着青州遍遭屠戳化为灰尘;
谁料到申明忠义的却出自闺阁,
发愤赴难的是恒王得意的女人。
恒王的意中人有谁能够承当,
唯有那位娴静勇武的林四娘;
她发出号令指挥着姬妾女将,
浓妆艳抹的宫人都奔向战场。
绣鞍沾有斑斑的泪痕是春愁太浓重,
铁甲遍身寂静无声夜气袭人多寒凉;
兵家的胜负自然都很难事先就料定,
不顾生死为的是海誓山盟报答恒王。
盗贼的声势日益猖獗已不可抵御,
犹如柳折花残女将鲜血凝遍草地;
马蹄残踏着胭脂粉面香艳的骨髓,
魂灵依傍城郭家乡已经永世隔离。
星夜奔驰把消息及时报进京城,
谁家父母听女儿阵亡能不悲痛;
天子惊慌失措为青州失守焦虑,
可文武百官却都垂头不吭一声。
文臣武将凭什么掌握堂皇的朝纲,
你们不忠不义反不如女流林四娘;
我深为四娘的生平事迹悲叹不已,
长歌写不尽的情谊还在胸中激荡。[2]
作品注释(1)“秾歌”二句:意思是恒王对美女歌舞已引不起兴趣,倒对她们列队弄枪洋洋自得。
(2)尘沙起:指发生战争。
(3)“叱咤”句:作者的友人敦诚《鹪鹩庵笔尘》:“吾宗紫幢居士《丽人诗》中有‘脂香随语过’之句,较之‘夜深私语口脂香’(这是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五十韵》中的诗句。‘夜深’原作‘靥笑’。)尤觉艳媚无痕。”但小说中诗句并非沿袭。叱咤,呼喊,吆喝。
(4)丁香结子:状如丁香花蕾的扣结。芙蓉绦,色如芙蓉的丝带。
(5)战罢:习战结束。夜阑:夜深。
(6)鲛绡:手帕。
(7)流寇:流窜的盗贼。亦常作为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走:奔驰。山东:太行山以东。
(8)强吞虎豹:即强吞如虎豹。
(9)虎帐:军中主将所在的帐幕。
(10)凘凘:水声。
(11)不期:想不到。忠义明闺阁:即闺阁明忠义。
(12)数谁行(háng):要算哪一个。行,语助词,用于自称、人称各词之后。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辞》。
(13)秦姬、赵女:泛指美女。古人常说秦国和燕国、赵国多佳人。秦、赵非实指。姬,古时妇人的美称。驱,率队进军。
(14)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多以“碧血”说效忠死节者。
(15)星驰:指使者快马如流星飞驰。
(16)余意尚傍徨:尚有未能尽言的感慨留在心中不去。[3]
作品赏析贾宝玉画像
[2]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与贾兰的《姽婳词·姽婳将军林四娘》、贾环的《姽婳词·红粉不知愁》都出自小说的第七十八回。
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贾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姽婳”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姽婳词》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补天”;一方面憎恶政治腐败、现实黑暗,一方面又为清帝国的命运担忧,为他们这个阶级的没落而哀伤;一方面同情奴隶们的痛苦和屈辱,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强烈的控诉,一方面又主张“清清白白”地做人,“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反对奴隶们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在《姽婳词》中,他以当今皇帝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为名,指桑骂槐,揭露和嘲笑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这是大胆的。但是,把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扫荡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场灾难,把向革命势力作拼死顽抗的林四娘当作巾帼英雄而大加赞美,这又说明曹雪芹并没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
清代康熙之后,政治上转向黑暗,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农村中的夺粮、抗租和“抢田夺地”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虽则尚未成熟,但已在酝酿之中。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对现实比较有清醒认识的人,开始担心像前代青州唐赛儿以至李自成那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哀叹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姽婳词》正反映了这种深怀隐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情绪。
脂砚斋在小说写到“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时曾加批语,以为不能实看这些话,否则,“便呆矣”,还说“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因而,目前有些研究红学和史学的人认为,从史事看,林四娘应死于抗清,“非与义军为敌者”(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230页 ),此诗实“与义军无关”,“对立面为侵扰青州之清军”,这样写是为“避清帝爪牙之耳目”,或者更肯定地认为“是指崇祯十五年(注:崇祯十五年为1642年)十二月清军在未入关前一次入侵明境山东青州之事”(引自徐恭时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信件)。此说,不仅关系到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关系到这位满族子弟会不会存在某些反满意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姽婳词》这段情节在小说描述晴雯之死的过程中是强行插入的,表面上像是游离的、节外生枝的。贾宝玉吊晴雯扑了空回来,就被叫去做吊林四娘的诗,做成《姽婳词》,作者连过渡的文字也不要,紧接着就让他撰写《芙蓉女儿诔》,这一切其实都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过诗来暗示诔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然而,把一个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宠的贵族姬妾与一个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死的女奴放在一起写,以便作某种类比的意图,从阶级观点来看是有问题的。它同样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3]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