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层型鱼鳞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板层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vsis)又名隐性遗传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研究显示其表皮细胞分裂率明显增加。

[临床表现]

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见全身弥漫性发红。在红斑上有大片多角形成四方形的棕褐色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在大关节周围鳞屑常堆积很厚,呈疣状,面部损害尤其明显。几乎每例都有严重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睑外翻,由于皮肤经常发生细菌感染,而致头皮出现瘢痕性秃发。掌跖部位多有严重的角化过度,由此而发生皲裂引起明显疼痛,并妨碍手足功能。指(趾)甲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由于腺体阻塞,常导致无汗。

上述的皮肤病变,常引起很多的全身症状。由于不能正常排汗,在炎热季节或者运动后,常发生发热。由于角质层爆裂,导致脱水,皮肤易发生细菌感染。睑外翻,常引起角膜病变和眼球感染。大量的鳞屑反复脱落引起大量消耗,因此和同龄儿童比较,更需大量补充营养。本病终生不愈。倘若能安全渡过儿童期,则随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缓解。有的到成年时,仅有全身轻度发红和少量细薄干燥鳞屑。即所谓的鱼鳞病样红皮病。

[组织病理]

显著角化过度,粒层存在,有些区域还可见增厚。棘层可增厚,表皮突延长,毛囊内有角朊,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症浸润。 [诊断标准] 系谱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无同病,但可能是近亲结婚。先证者可能是家族中唯一的患者。在较大的近亲婚配家系中,偶可发现其他成员患有同病。 发病年龄:发病早,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

【板层状鱼鳞病的遗传规律】

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罕见。

1. 遗传特点:

1) 双亲表型正常为杂合体,该性状仅在具有两个突变基因的纯合体中得到表现;

2) 同胞中患者出现的概率为25%;

3) 患者在家系中一般为隔代出现;

4) 男女患病的几率相等;

5) 近亲结婚时,子女发病率大为增加。

系谱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无同病,但可能是近亲结婚。先证者可能是家族中唯一的患者。在较大的近亲婚配家系中,偶可发现其他成员患有同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