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从祠
望从祠,在今成都市郫县城内望从祠公园内。有坟,坟周古柏森森;坟前有石碑,碑刻为:“望从祠 熊克武立 但懋辛题”。
望从祠历来是蜀中风水之一,据说熊某立碑的初衷就是为了化解风水。
望帝杜宇、丛帝开明是先后创业、开发蜀地的两位著名古蜀国皇帝。杜宇发展农业,开明平治水患,为蜀地成为"天府"打下深厚基础,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今天四川郫县城南的望丛祠,奉祀望帝、丛帝,轮奂崇闳,岿然千载,便是一个明证。
蜀汉谯周作《蜀王本纪》,东普常璩作《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国志》,后文引用,不再注出),都记述了这两位古蜀帝的业绩。自此以后研究者亦史不绝书。本世纪30年代后,探索巴蜀古史的日见增多;建国以后,四川各地有关巴蜀文物的考古发掘更是层出不穷。李白所叹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日见明朗;至今已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溯流寻源,对蜀地的开国情况勾画出大体轮廓
今人考证:"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杜宇才是一人之名。"(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载《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杜宇是在鱼凫之后为蜀王的,"称帝,号曰望帝。""望帝禅位于开明","周慎王五年,秦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周慎王五年,为公元前316年。一般以30年为一世,十二世应为36O隼。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60年,即为公元前676年,在周惠王之世,春秋前期。这个年代的前后当是望帝杜宇活动的时代.且正当齐桓公在中原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杜宇帝也正雄张西土。(据朱希祖、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诸家推算,大体相同)。
杜宇自岷山河谷迁居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观察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遂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利措施。以至“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成熟”,“桑、漆、麻、 ”,特别丰饶,国力因之富强,不断向外扩张,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陕西汉中一带,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西边以"玉垒、峨眉为城郭",即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为金汤上固,东边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即利用境内江河为池泽以供养殖,且表明东边已与巴国接壤;又"以汶山为畜收,南中为园苑",即是以茂汶草原为畜牧场所,南边的山林为射猎之区。总上看来,有了固定的国都,又有一定的疆界,国富兵强,根基稳固,杜宇帝为蜀国创业之主了。
杜宇帝在位,当然下会像传说那样为百余岁,但也不止30年。他的晚年,洪水暴发,造成严重水灾,蜀民不得安处。当时尚居相位的开明帝,有善于治水的经验,受杜宇帝委任排除水患。他观察地形,测度水势,而凿玉垒山,开金堂峡,疏导宣泄,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杜宇帝感于开明治水之功,法尧舜禅让故事,而退隐于西山。但是,杜宇帝对蜀民的功业却常使蜀民难以忘怀。每当春天农事季节,听到催耕的子规鸟啼声,便以为望帝回来催他们快快耕种,并以为子规鸟就是望帝死后魂魄化的。此鸟遂被呼为杜鹃。因之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的句子,杜甫有《杜鳖》诗以咏其事,李商隐更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叹。后人更把望帝都城郫邑也称为杜鹃城。蜀中各地遍设土主(杜宇)庙,各家皆祀土地神,与中原奉祀后稷一样普遍而隆重,可见蜀人怀念望帝之深。
"开明立,号丛帝。"丛帝何以善治水?后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荆鳖令死,尸随水西上,荆人求之不得也。鳖令至岷山下复生,起见望帝,帝使鳖令凿巫山,然后蜀得陆处。望帝自以为德不如.以国禅与鳖令,为蜀王,号曰开明。"文称开明帝其名原作"鳖令";不过,"巫山"当作"玉山"(因巫山在巴国境内,非蜀能凿)。常氏《国志》斥这段记载为"怪异",未予采用。近人研究古蜀史事,则根据残存的历史文献,以及民族迁徙分合情况,从这个传说故事认为开明帝属另一氏族,即巴族。他生长在楚地,楚地多江湖,因之深识水性,富有治水经验。他溯江西上,先到南安(今四川乐山市),后到郫邑见望帝。望帝知人善任。即以其为相。适逢洪水为灾,望帝又委其以治水重任。他不负厚望开凿玉垒山和金堂峡,使洪水分道下流,水患得平。开明系氏族之名,一世开明帝名鳖灵,受禅得国后才称从帝。
丛帝承袭望帝开创的丰厚基业,既守成,又继续发展,能与北方强邻秦国争雄。所以传其子开明二世卢帝时,竟能举兵"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不仅保有"褒斜前门"。而且越秦岭,达到渭水平原,一直进逼秦国都城。于此可见“帝以会昌,神以建福”的颂词,不是偶然唱起来的。
古蜀人·望帝·丛帝古蜀人一般认为,古蜀人的祖先是来自西北的氐族。氐族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他们从西北高原迁徙 到今天成都平原西北部山区,其生产方式也由游牧逐渐演变为农耕。古蜀人不是今天四川人的祖先。
望帝望帝即杜宇,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据功称帝,定都郫县(今成都郫县)。后被从帝推翻(传说是禅让——想来应该是推翻而不是禅让,否则也不会化作啼血杜鹃了)。
从帝名鳖灵、善治水,逐杜宇王蜀,建立开明王朝。开明王朝初定都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县),后迁徙到成都(今成都市)。历十二世,亡于秦。
杜宇·鳖灵·蚕丛·鱼凫古蜀文化之灿烂辉煌绝不逊于中原商周文化,从广汉县的三星堆、成都市的十二桥和羊子山出土的文物便可得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已发出如此慨叹,古蜀史距今自更渺远。然蜀中亦有遗迹可寻,如望丝祠、杜鹃城等。
望丛祠坐落在距成都22km的郫县城南,祭祀对古代成都平原的繁盛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望帝和丛帝。望帝即杜宇,丛帝即开明,他们是四川最早的帝王和政治家,相当于中原的黄帝和大禹。
杜宇建立的蜀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中期,其时正值古蜀族自岷山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后,由采集、渔猎经济转变为农耕、畜牧经济的重要时期。杜宇倡导农业,教民务农,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蜀人称杜宇为“杜主”(又称“土主”),尊崇为农神。“农时先祀杜主”一直作为蜀人的习俗,流传久远。
杜宇后期,蜀地长期暴雨,岷江逐滥成灾,杜宇的“相”开明(又名鳖灵)带领蜀民治水,决玉垒山,凿宝瓶口,引岷江部分水流至沱江,又凿金堂县峡使沱江分洪,大大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水患。后来秦郡守李冰修都江堰,便是在总结和继承开明治水成果的基础上建成的。开明治水有功,便取代了杜宇为蜀王,是为丛帝。在望帝、丛帝和蜀民的努力下,农业迅速发展。蜀中自[战国]始即以富饶而著称天下。望帝、丛帝“功在田畴”,被尊为“天府之师”“蜀中先导”。
望丛祠约始建于[南齐](5世纪),历代迭经修葺,奠定了今天的格局。望丛祠仿会稽禹陵规则制而建。建筑风格有别于蜀中其它祠庙。其祠门偏东偏西,双向对称而开,红墙环绕之中,山水错落成趣。楼阁亭榭,典雅别致;竹荫林茂,典径幽邃;鳖灵湖畔,垂柳依依;荷风亭前,莲叶泛碧。望帝、丛帝二陵,巍然而立,宛若山丘。相传:帝死后即葬于此。二陵之前各有碑,均为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所立,但懋辛书。分别题作“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望帝陵上,一百多棵古柏高大挺拔,葱笼茂密,枝繁叶盛,间有珍楠老桂,丛丛修竹,蓊蓊郁郁,仿佛碧云一片,罩护帝陵。循石级登陵顶,可遥眺杜鹃城遗址。
蜀王杜宇建都郫邑,其遣址称杜鹃城,在今郫县城北里许。相传杜宇死后仍不忘农事,其魂化为杜鹃鸟,年年阳春时节便昼夜苦苦啼鸣,音似“布谷布谷”促人春耕春播。故杜宇建都之处被称为杜鹃城。遗址内尚存古城垣数百米,高低起伏,宽处可达8m,残高或至4米。其筑城方法具有秦代以前的城垣特点,城垣为夯土筑成,夯筑痕迹明灭可辨,夯土中还杂有先秦陶片。城垣之处有护城河遗迹。
由杜宇、开明上溯,古蜀族先祖还有蚕丛、柏灌、鱼凫等氏系。今温江区万春乡,有相传为古蜀鱼凫王的鱼凫城,其土垣已毁,古城遗迹依稀可寻。其实,蚕丝,鱼凫当为采集渔猎时代的代称,代表着当时古蜀族的生产方式,那时蜀族的文化中心应在蜀山(岷山山系)丛林。温江区鱼凫城系附会之说,但它寄托了后代对蜀族先祖的纪念之情。
杜鹃啼血……望丛祠赛歌会郫县曾是古蜀国都城,传说望帝传位后归隐深山,化作杜鹃鸟。每年二月,杜鹃花开时飞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农夫起快春耕,直叫至口吐鲜血,染红了山上的杜鹃花。蜀人以为是望帝的魂回来了,这就是民间传说中“杜鹃啼血”的故事。郫县城因而被称为“鹃城”。后人为纪念望帝,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办起了鹃城赛歌会,赛歌会场地就选在望丛祠。参加赛歌会期间,县城内举办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土特产展销。
听鹃楼为纪念望帝所建 听鹃楼前有宋人记望、丛二帝陵的碑
相传望帝禅位后,退隐西山,魂魄化为杜鹃,每年春天飞回故土,昼夜啼鸣,催农春耕,直到啼血而死,鲜血滴在花上染红了花朵,后来蜀人便将这种被鲜血染红的花称为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