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鳍斑纹海豚

【名称】:镰鳍斑纹海豚
【学名】: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
【英文名】:Pacific white~sided dolphin
【别名】:短吻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镰鳍海豚
【分类】:属于鲸目、海豚科、斑纹海豚属。
【形态】:
体长200~230厘米。身体呈纺锤形。吻突很短,但与额部界线清楚,所以又得名“短吻海豚”。上、下颌都是每侧有23~33枚小而尖的牙齿,横切面呈圆形,直径为3~4毫米。前2枚颈椎愈合,前6对肋骨是双头肋。背部和腹部的侧面有明显的棱状皮肤嵴。身体自肛门以后的身体急剧变细。体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体侧灰色,背鳍前方有灰色条纹,头前部和上颌黑色,下颌仅吻端黑色,其余白色。背鳍高大醒目,向后弯曲,前黑后白,形似镰刀,因而得名。鳍肢和尾鳍都是黑色,大小适中,鳍肢呈三角形,基部最宽,具有5指。头部和上颌为黑色,下颌仅有唇部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身体的背面为黑色,腹面白色,体侧灰色,由背部向体侧的过渡区域为晕纹状,体侧从后斜向背鳍前方,有一些像毛刷涂抹状的灰色条纹。从口角至鳍肢的前缘、并越过鳍肢经体侧至肛门之间有一条黑带,成为体侧的灰色区与腹面白色区间的分界线。
【习性】:
喜结群游动,每群通常20一30只,也有100只以上,甚至达到数百只或上千只。游泳的速度不算太快,一般是4~6海里,被追逐时的时速也不超过10海里,只有在极度恐怖时,逃跑的瞬时速度才可达到30海里。群体行动十分有秩序,而且非常灵巧,如果被网兜住,只要群体中的“头领”跳出网外,其他成员就会紧随其后,统统越网而逃。有时几只强壮的雄兽还会用锐利的牙齿把网咬破,然后整个群体都从网的漏洞处相继遁逃。群体成员间眷恋性很强。以乌贼或鳕鱼等群游鱼类为食。春、夏两季繁殖,雌兽妊娠期10一12个月,初生幼仔体长120厘米左右,哺乳期约12个月。
【分布】:
分布于北极附近海域、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特别是在北太平洋的数量较多,大约有20万只左右。在中国见于黄海、江苏南部的东海、福建东碇岛、兄弟屿附近的台湾海域和广西北部湾一带的南海。
【饲养】:
镰鳍斑纹海豚海豚比较容易饲养,可以在水族馆里作为观赏动物,能学会钻圈、从池底拣东西、轻松地衔住距水面数米高的吊球等许多技巧,很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