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年画
概述川西夹江年画与川东的梁平、川北的绵竹年画同被誉为四川民间的三大年画。夹江的木刻年画,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称得上是木刻与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为夹江历史传统文化产品中的瑰宝,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价值。夹江年画以前以漹城镇谢滩村为主要生产地,现在界牌镇凤山村定为“夹江年画村”。夹江县城成立有“夹江年画研究所”,吴泽全老师为所长,近年来到成都、乐山、西昌等地参加展览。
溯源
[1]
明代嘉靖年间,夹江县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年画创作了。董志和79岁,是目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年画老人”。他爷爷早年也从事年画制作。那时候,谢滩村一共有制作年画的几个大户人家,分别姓董、罗、陈、李,最显赫的一家叫“董大兴荣”。盛时,年画很大一部分都销往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甚至是已经盛产年画的绵竹,也有人前来批发购买。生意好的时候,腊月间董家都还在忙碌,“有的客人在谢滩一等就是五六天,自己带着玉米粑,非得等到拿了年画才走,”
题材在夹江的年画里,反映时令的生肖图案较常见,“门神”是最擅长表现的一类题材。
[2]
工艺夹江年画常用桔红、槐黄、品绿、佛青、紫红等色,雕版刀法粗狂、朴质,富有稚拙之美。其中,主以“黄丹门神”最为有名。主要以“黄丹门神”最为有名。黄丹门神的内容有天爷、灶爷、土地等,总之,凡是农家的每一扇门,都有其表现的门神。董大爷家用的刻板第一道基本上都是梨木的,一张年画,所用的刻板有时候竟然达到20多个,第一道刻板印上去的是人物和图案的基本轮廓,此后的刻板,有只属于眼睛的、鼻子的、嘴巴的……总之,一个刻板,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董大爷回忆说,他家那时候的刻板有专门一个用来放置的架子,“无比之大”,板子一共七八十个,“重得要命”。
在谢滩村,大多数人是以“黄丹”的表现手法去诠释年画的民间精神的。“黄丹门神”的制作,完全使用刻板工艺。而另外一种手法,则是“画工”表现形式,即第一道工序使用刻板,把门神的大致轮廓展现出来,而之后细致的人物造型,便要求民间画师一笔一画将其完成,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工笔画。因为“画工门神”所付出的努力比“黄丹门神”要多得多,因而价格略高。
传承上个世纪80年代,夹江县文化馆组织了好几次年画艺术的培训,对象是
[3]
当地的一群美术爱好者和中学生。据夹江县文化馆馆长戴雨樵介绍,培训后,他们还在乐山搞了一个“夹江年画、夹江农民画展览”。不久,又有12件作品参加了四川省农民画展览。此后,日本有关方面先后派出专家考察夹江年画,并很快又邀请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夹江年画展览。戴雨樵透露,他们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夹江年画的材料,准备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年近500岁的夹江年画,遥远得就像是一个缥缈的梦境——因为在现实中,夹江年画实际上已在勉力支撑,后继无人,难寻踪迹。 夹江年画至今未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造成今天夹江年画的“失落”,原因不外有3个。其一,是“年味”对于现代人的淡漠,农村张贴年画的人变少,更何况城市人了;其二,即便有人愿意贴年画,多半也是印刷性质的年画图片,那些年画由于印刷精良,在某种程度上会吸引现代人;其三,则是因为夹江年画在表现题材上和艺术彰显上没有过多创新,多数作品拘泥老一套的东西,没有突破和发展。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
武强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