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吻鰕虎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子陵吻鰕虎鱼

别名:极乐吻鰕虎

英文名:Barcheek goby, Paradise goby

学名:Rhinogobius giurinus(Rutter, 1897)

鉴别特征:体小,全长约30~100mm,长筒型。头宽大,吻圆钝、口前位。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腹鳍愈合成长吸盘状。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眼大,腹鳍愈合成吸盘。本属鱼极难以肉眼分辨种类,一般鱼体呈

子陵吻鰕虎鱼

黄色或灰褐色,体侧中央具一列不规则的圆形斑块,腹部色淡;特征是头部具蠕虫状黑褐斑纹。尾鳍圆形。

生物学特性:生活在溪流湖泊中,喜食水生昆虫或底栖性小鱼以及鱼卵。有溯水习性,将卵产在沙穴中。1龄达性成熟,4~5月产卵。

习性:

生活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属底栖鱼类。性凶猛,攻击性强。繁殖形态分为鱼苗孵化入海後回溯的河海洄游型,与在淡水域完成生活史的陆封型。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原产地:原产于除西北、青藏、云贵高原以外的各大水系的江河湖泊。

中国分布现状:原不产于云南和青藏的高原淡水湖泊,后被无意引入。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60~70年代,云南在引入"四大家鱼"的苗种时,无意间把它们带进了湖区。因其适应能力强、繁殖力高、生命周期短,短时间在这些湖泊内形成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著鱼类竞争食物和空间,而且吞食土著鱼卵,对土著鱼类的生存造成相当压力,致使土著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绝迹。

控制方法:由于它们个体细小,要针对性地作出捕捞控制比较困难;在用密网眼捕捞方式彻底捕捞时,会同时大量捕获濒危的当地鱼类。例如用密网眼捕捞方式会威胁到湖泊敞水区中上层的濒危当地鱼类的生存,若用底拖捕捞方式彻底捕捞底栖性外来鱼类时,会对湖区的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带来影响。其他控制方法同太湖新银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