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梨清
俞梨清,1910年生于诸暨一个农民家庭。12岁到杭州求学,18岁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科,1929年考入汉阳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制药科。这是当时我国第一所高等兵工学校,校长由邓演达的哥哥、汉阳兵工厂厂长邓演存兼任,1931年迁往南京,改名军政部兵工学校。俞梨清是大学部应用化学系第二期毕业生,后分配到金陵兵工厂工作。由于他学习、工作成绩突出,不久就被推举为“中国火药学会”理事长。
1933年以后的中国,日寇已经占领东北,抗日战争即将全面展开。俞梨清被调入航空兵器研究所27兵工厂,从事军火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1937年初,有位美国军火商拜亦尔带了一大卡车的设备,来到南京兵工署,打算推销他的军火。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十分需要先进的武器、弹药。俞梨清负责接待,被告之:拜亦尔是孔祥熙介绍来的,他带来了三项专利——特种炸药、特种炸弹和特种地雷。看当时的架势,他是想乘机把这些专利品在中国卖个好价钱……
拜亦尔包了一架飞机,在南京青龙山做投弹试验。这个美国佬很精明,通过几天接触,发现俞梨清这个中国人不简单,对技术很精通、用心,就特意不让俞参加。还是一位工人师傅在试验时捡回了一个空弹壳,并把试验的详细情况一一向俞做了汇报。拜亦尔带来的特种地雷,与一般的地雷不同,它先从地下跳到地面,再沿地面炸开,这样的地雷对人员的杀伤力更强。有了这些情报,俞连夜赶画了图纸,让工人师傅加工,他自己立刻试制威力更大的炸药。几天后,拜亦尔请以俞大维为首的军政部、兵工署和兵工厂的要员到现场观看他的试验。这个美国佬,为了不让大家看到他的那个专利品的外形,神秘兮兮地用一张报纸把它包裹得严严实实。轰的一声巨响,在场的大小官员,外行、内行都为之鼓掌,因为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强大威力的小型炸弹。
拜亦尔的试验刚结束,俞梨清就站了出来,恳请各位暂留片刻观看他的试验。也是一个纸包,只听得轰……轰几声更大巨响,现场工作人员报告,它的威力比美国的更大。这一下,全场沸腾了,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围住俞梨清向他表示祝贺,把那个拜亦尔尴尬地撂在一旁喘粗气。
1939年武汉沦陷后,日寇加强了对我大后方的轰炸、破坏。一次日本飞机到万县轰炸,一枚炸弹正巧击中停在长江的轮船上,卡在烟囱中没有爆炸。轮船公司立刻疏散了全船的人员。但是,一艘带着炸弹的轮船,停在人来人往的万县码头上也够吓人的。怎么办?在场的人七嘴八舌拿不出个主意,万般无奈,公司老板只好向在万县的27兵工厂求助。厂长刘东来接到这一求助,也深感为难:派谁去呢?干好了是兵工厂的本分;干不好,兵工厂的名声将会扫地。厂方经过认真考虑,把这艰巨、危险的任务交给了俞梨清。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换好工装,带上工具信心百倍地迈上船,凭着坚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很快就排除了炸弹的关键——引信,平静地走下轮船。
八年抗战时期,苏联、美国盟军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战,派出了大批志愿空军人员和飞机。当时,苏联志愿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就在1939年10月14日率队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到武汉轰炸日寇军用机场,但所掷炸弹没有爆炸。在返航途中,遭到日机拦截,受损的飞机到达万县时失控坠入江中,大队长库里申科英勇献身。从苏联运来的炸弹投向日寇不会爆炸,原因何在?盟军方面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找到了兵工署分析原因,兵工署又把这一任务交给27兵工厂,落实到俞梨清身上,要求尽快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俞认真分析后,提出炸弹不能爆炸的关系是引信受潮。原来苏联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只要改进引信的技术处理,落在日寇头上的炸弹就不会不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