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被苋

合被苋 拉丁文名:Amaranthuspolygonoides
鉴别特征:茎直立或斜升,高10~40cm,绿白色,下部有时淡紫红色,通常多分枝,被短柔毛,基部变无毛。叶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0.6~3cm,宽0.3~1.5cm,先端微凹或圆形,具长0.5~1mm的芒尖,基部楔形,上面中央常横生一条白色斑带,干后不显,无毛;叶柄长0.3~2cm。花簇腋生,总梗极短,花单性,雌雄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钍形,长不及花被的1/2。花被(4~)5裂,膜质,白色,具3条纵脉,中肋绿色;雄花花被片长椭圆形,仅基部连合,雄蕊2(~3);雌花被裂片匙形,先端急尖,下部约1/3合生成筒状,果时筒长约0.8mm,宿存并呈海绵质,柱头2~3裂。胞果不裂,长圆形,略长于花被,上部微皱。种子双凸镜状,红褐色且有光泽,长0.8~1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00m以下路边、荒地、宅旁或田园。花果期9~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加勒比海岛屿、美国(南部至西南部)、墨西哥(东北部及尤卡坦半岛);19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和埃及等地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北京、安徽。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先后在山东济南和泰安(泰山)采到标本,80年代在安徽北部被采集,2002年在北京发现。有时成为旱作物地和草坪杂草。常随作物种子、带土苗木和草皮扩散,蔓延速度快。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