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胜

王兆胜男,1963年生,山东蓬莱人。1982至1989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已出版著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闲话林语堂》、《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逍遥的境界》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光明日报》、《美文》、《散文海外版》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多篇。另外,还编著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百年中国性灵散文》和《享受健康》等多种文化和散文选本。
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
王兆胜散文:一念之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训,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少邪恶之人不仅没有遭殃,反而活得好着呢!而一些良善的好人却命运多舛,“屋漏偏遭连夜雨”。于是,邪恶之人更加肆无忌惮,普通百姓也不愿行善仗义。其实,这是一种表面化理解,它没有深入自然的情理之中,尤其
没有深悟天地之“大道”,并由此发现“善”与“恶”的本质。
人的“言行”是由“意念”支配的,如果将“言行”比成车辆的行进轨迹,那么“意念”就是司机手中的“方向盘”。“善念”往往会结成“善果”,而“不善或者邪恶之念”当然会生出“恶之花”。古人云:“一念之差,满盘皆输。”《易经》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些心中充满邪恶之念,大行不义的邪恶之徒,很少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即使脱得了一时也难以长久!即便脱得了己身,子孙后代恐怕也要为之付出代价。因为邪恶是会遗传的,很难想象一个邪恶的父亲能生出或培养出纯良的儿子;因为邪恶是人人痛恨和避之惟恐不及的,所以人们必欲尽早除之而后快!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并非心怀邪恶之念者,而是一些缺乏“善念”的人。他们也可能因为“事不关己即高高挂起”,也可能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可能因为利己和自私心重,还可能因为缺乏耐心或宽容厚道,所以未能生出“一念之善”。然而,也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却导致了于人于己都难以挽回的损失。
据报道,一人晚上回家,在路上看到一起车祸,受害人还在呻吟之中。当时他想前去搭救,但“一念之善”马上不翼而飞。没想到,第二天他发现受害人竟是自己的母亲,并且因疏于救治人已死亡。得知此事,此人后悔莫及、欲哭无泪、仰天长啸,几近于疯狂。这是“一念之善”缺乏所导致的恶果。还有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一念之善”的重要性。我有一个博士同学,他曾长久地如打蔫的黄瓜一样提不起精神,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刚读博士不久,有一天他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来电并不说明他是何人,也不说出所为何事,只是问东问西,天南海北地聊开去。我同学无论怎么问,对方就是不说,他没有耐性就将电话挂了。第二次打进电话来的还是此人,仍然是问个不休,我同学说了声“神经病”,又把电话挂断。第三次来电话时,对方直言他是我同学的博士导师,并扔下这样一句话:“要做好学问,先从做人开始!”今天看来,我同学不是恶人,他的做法也没有错,但因为缺少“一念之善”,却导致了难以消除的后果。
“善念”,哪怕是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哪怕是对于素不相识者,哪怕是给予你憎恶的人,甚至是邪恶者,它都会滋润焦渴的心灵,点亮黑暗摸索者的心灯。人生天地间,无论他是位尊于人的天子,还是富甲天下的大贾,包括那些如草芥一样被人踏在脚下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孤独者,有血有肉、当病则病、当死则死,没有任何人能超脱此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阳光、雨露和水滴,也不能缺少同情、理解和爱护。而所有这些往往都源于“善念”,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念之善”。孟子说,人有“不能为”和“能为”之别,挟泰山以超北海,人力难为也;举手之劳,人人能为也!而“一念之善”更多的时候则属于举手之劳,那么我们许多人为什么坚决不为呢?
一个善待别人的人,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他会超脱世俗的功利之情,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大幸福!这是给予之福。就好像阳光,它从遥远的天边长途跋涉,不畏艰辛,就是为了给人类以生命和幸福,于是它也感到了幸福。在福建有一位农民,当自己的女儿、孙女和邻居的女儿共六人在河中同时遇险时,他竟能连续四次越过自己的骨肉,先抢救别人的孩子,结果人家的孩子得救了,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却双双遇难。还有一位少女,她从电视上看到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女性因肝病奄奄一息,于是下定决心为病人捐肝。这两个人都是如泥土一样卑微,但他们却都有伟大的“一念之善”,在生命最为关键的时刻,将“生”之希望留给他人,而将不幸留给自己。也许从常人的角度看,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愚蠢,但从“一念之善”上说,他们是上帝的使者,是有着高贵和神圣品质的人。
现实的复杂性往往是:富贵者欠善良,贫贱者知冷暖。我们当然并不苛求富者能撒尽资财,给天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但对于“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商人,还是劝他们有所体悟。我们更希望所有的人都有“一念之善”,为他人、为自己、为国家、为人类。因为这个世界是由“每个人”组成的,而每个人同时又离不开“这个世界”。关于这一点,理论上说有些空泛,但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理解其中的深意。有一位白血病患者,因为他是异常血型,所以在仓促中要找到相符合的血小板配型谈何容易!但最后通过网络发现了有一个“志愿者异型血库”,于是他的生命得以保障!可以说,是一个个志愿者的“善念”挽救了他的生命。
一般说来,“一念之善”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算什么,但汇集起来它就是一个“海”,一个超凡脱俗、可以摆渡众生的生命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