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四号
“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是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展的民用卫星工程。该平台采用公用平台设计理念,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设计寿命15年,寿命末期输出功率8~10KW,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Kg,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它的研发成功为我国通信广播卫星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国际通信广播卫星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录
简介研制目的技术指标研制经费东四平台通信卫星发射大事记
简介东方红四号
东方红四号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具备大容量、长寿命的特点。平台可用于建造大容量通信广播、视频/音频直播、跟踪与数据中继和区域移动通信等卫星。平台由推进舱、服务舱和太阳翼构成,承载有效载荷能力595千克,太阳翼输出功率10500瓦,设计寿命15年,可靠性寿命末期大于0.78。
2002年5月与鑫诺卫星公司签署了“鑫诺二号”(SINOSAT-2)卫星采购订货合同。该卫星是“东方红四号”大平台的首发星,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东方红四号”大平台的基础上,先后又签署了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合同,走出了我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研制目的适应民用和军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长寿命、大容量发展的趋势,满足“十五”期间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掌握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的研制技术。
为加快我国自主研制通信卫星的市场竞争力,1998年新的国防科工委成立,即加紧开展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论证工作,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四号”平台)的技术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了一年的时间,于2001年1月完成了预发展阶段任务,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专家评审,2001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东方红四号”平台立项,2002年1月通过了转初样设计评审,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技术指标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研制经费研制总经费控制在13.26亿元(含外汇指标2400万美元)以内,其中预发展阶段1.1亿元(已安排),“十五”安排12.16亿元,由民用航天科研费支出。
研制计划及后续工作安排:
2000年,预发展阶段(关键项目预先研究)
2001年,批复立项
2004年,转入正样研制
完成正样研制和整星大型试验--出厂审定(国防科工委组织)--火箭发射成功--卫星成果在轨交付
东四平台通信卫星发射大事记日期
发射地
火箭
卫星
目前状态
备注
2006年10月2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鑫诺二号
失效
太阳能主电池板未打开,部分天线亦未能打开
2007年5月14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Nigcomsat-1
失效
太阳能电池板故障,电能耗尽
2008年10月3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Venesat-1
正常
2010年9月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鑫诺六号
正常
2011年6月21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星10号
正常
2011年8月12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Paksat-1R
正常
2011年9月1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星1A
正常
2011年12月2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Nigcomsat-1R
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