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荠

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主茎短且不显明,基部多分枝,无毛或有长单毛。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狭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幼苗及叶片揉烂后有臭味。花极小,直径约为1mm,萼片具有白色膜质边缘;具白色长圆形花瓣或无花瓣;短角果肾形,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皱纹,种子肾形,红棕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全体有臭味,常生于旱作物地、果园、荒地及路旁,为常见杂草,对贫瘠干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花期3月,果期4~5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现已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江西、广东、香港、四川、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江苏南部。本种种子成熟后,由于鸟类、鼠类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扩展到其他区域。臭荠是麦田、玉米、大豆多种作物的杂草之一,同时也生长于人工草地之中,通过生活力的竞争,消耗养分,影响作物与草坪的生长。
控制方法:该种的种子细小,出土萌发,因而深翻播种是有效的防止其向农田扩散的方法之一。也可用化学方法去除臭荠,其敏感性除草剂,有2甲4氯、莠去津、伴地农、阔叶散等,可根据不同作物进行选择使用。